七八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北雄 > 第2002章 远行

第2002章 远行(1 / 1)

“都库部应该就是在这附近游荡,只是现在冬天还没过去,他们过冬的地方不太好找……” 高句丽向导胆战心惊的解释着,其他几个高句丽人一声不吭,做了缩头乌龟,谁让他以前的身份最高呢。 他们都是从被俘的高句丽人中挑选出来的幸运儿。 近百万的高句丽人被唐人像赶羊一样带回了中原,大部分壮劳力分散到北方各处做起了修建道路,水利设施,修缮城池,挖矿之类的苦工。 从去年开始,大批的高句丽战俘被押送到关西,准备修建从长安到榆林的道路,另外还有一部分被送去了张掖。 高句丽战俘在大唐的地位,还不如倭人,因为双方有着血海深仇,高句丽人当年的反复无常也让人分外痛恨。 所以两三年下来,高句丽人的伤亡一直居高不下,而大唐从官府到民间百姓对此都无动于衷。 其实也不是百姓们冷血,除了以上的原因,还有就是经历了大业年间各种堪称疯狂的大工程,唐初天下方定,官府又开始搞工程建设。 中原百姓都有点麻木了,工程当中死些人不是很正常吗?没什么稀奇的地方,大概就是此类的想法。 只不过这次死的是高句丽人和倭国人而已,百姓们甚至很有点喜闻乐见的意思,对官府的作为褒扬居多。 不过不管怎么说,数百年来,高句丽人确实成为了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主人,他们比其他部族更懂经营之道,是中原王朝的大敌之一。 徐世绩远赴朝鲜之际,请张亮在高句丽战俘中挑选了一些人出来,作为将来辽东都护府的爪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徐世绩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地位和身份,在来朝之前做了非常细致的准备,想要做一个和其他几个倒霉的大都护不一样的大都护。 之所以用倒霉这样的字眼,是出于大唐的都护府都建立在偏远之处,说是边塞都有点勉强。 除了李年这位朝鲜大都护,去年进兵辽东兵败之外。 东海大都护刘仁轨奉诏在扶桑设下东海都护府。 这两年都在岛上的山林和岛屿中搜拿倭人,元贞七年的时候,朝廷在岛上探明了银山,于是刘仁轨如今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监督倭人开矿。 另外扶桑适合种植水稻,产量虽说不高,品质却还不错,所以扶桑的稻米成为了贡品,刘仁轨这个大都护还得组织倭人积极种田。 东海大都护刘仁轨忙的不行,可到底是在海外,与中原来往不便,日子过的怎么样不用问都清楚。 比刘仁轨更倒霉的是南海大都护李道宗,和中原隔着个岭南,罪囚流放到岭南都是九死一生,何况是交州南边的林邑了。 李道宗之所以没有死在任上,至少现在还活着,只能说明一件事,他的命很硬。 ………… 徐世绩不想像他们一样,勉勉强强的过日子,辽东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那里部族众多,能够放牧,也能够耕种,就是冬天长了一点罢了。 皇帝也告诉他,那里有很多珍贵的特产,商队会很乐意来往于中原和辽东之间,比去西域和海外要平安的多,却同样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这需要辽东都护府自己来经营……毕竟高句丽占据辽东有些年了,他们对辽东更加熟悉,也更懂得怎么跟辽东的部族打交道。 徐世绩跟这些挑选出来的高句丽人聊过,在他们的口中,辽东各个部族的复杂程度远超徐世绩的想像。 在很早以前,靺鞨只是人们对辽东辽西一些山林野人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来自于传说中的东胡部族,然后由东胡分裂成无数的东北部落。 另外匈奴,柔然,鲜卑,以及他们的附属部落,在内部或者外部的斗争中失败,逃亡到山林之中,逐渐混入靺鞨人当中,让所谓的靺鞨诸部壮大的同时,血缘脉络也更为难以追寻。 如今靺鞨人当中最为强大的粟末部,白山部和黑水部等等,都是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靺鞨部落形成的部落联盟。 他们广泛的散布在大陆东北部的山林当中,确实不如契丹人联合的那么紧密,可估计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生活的地域到底有多广阔。 就像是寻相率兵击溃的黑山部,他们只是黑水靺鞨的一个分支而已,当黑山部在遭到重创并迅速分裂消亡之后,很快就会有其他靺鞨人部落占据他们的地盘。 如果说契丹诸部在当下是可以被完全消灭的,那么靺鞨诸部就完全不同。 当你以为山林中的野人部落被杀光了,驱赶走了,可隔上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又有野人冒了出来,就像田地里的杂草,除之不尽,烧之又生。 ………… 这次徐世绩派人出来寻找的都库部,就是属于粟末靺鞨的一个小部落,他们游荡在粟末水上游地区很长一段时间了。 高句丽人对此非常警惕,因为这里曾经也是扶余人的蛰伏之地,粟末靺鞨被赶走之前,同样声称这里是粟末靺鞨的游牧之地。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都库部是高句丽高氏王朝后期从北边迁移过来的,人数虽然不多,可却象征着粟末靺鞨很可能卷土重来。 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粟末靺鞨的部落随后就陆续出现在了太白山的山林当中,和白水部厮杀争夺,几年之后才安静下来,没有更多的粟末靺鞨部落南迁了,可能是他们和白水部达成了约定。 在高句丽败亡的今天,高句丽人也不知道这里会不会有所变化,所以这趟行程对于他们的未来非常重要,是一段恐惧和希望并存的旅程。 游牧部落的过冬地点离不开水源,靺鞨人自然不会像真腊人一样,很早就形成了打井的习惯。 不然也不会有逐水草而居这句话。 沿河而行,就有很大几率能找到游牧的靺鞨部落,麻烦的地方在于,这条大河有不少的支流。 ………… 窦旬并不缺乏耐心,可时间确实有限,大将军给了他两个月的时间,无论有没有结果五月必须返回。 因为那个时候大军很可能已经过江,靺鞨诸部的动向关乎大军行止,却也没那么重要,就像之前徐世绩和李年交谈时说的那样,这不是短期之功。 窦固的祖父是前隋陈国懿公窦荣定,父亲是伪唐晋阳长史窦静,殁于当年皇帝南下时的雁门之战。 当时消息传回家中,窦固作为家中长子还在少年,只能勉强出来支撑门户。 伯父窦衍不是什么良善之人,想接窦固到自己家中抚养,窦固心知肚明,这也许是伯父看上了侄儿家中的资财和爵位了。 于是窦固带着两个幼弟,还有母亲姨娘一大家子投奔了弘农杨氏,那是窦氏的姻亲之家,窦固的祖母就出身杨氏。 那会杨广失国,弘农杨氏的日子也不好过,可总比伯父的嘴脸要强上许多。 至于叔父窦诞……那在窦固兄弟几个眼中,和仇人差不多。 窦静之所以身死,是在兵败之时和齐王李元吉换了衣物,代齐王而死,据说这个主意就是窦诞出的。 而在窦静于晋阳任职期间,叔父窦诞也在李元吉身边,兄弟两人多有不和不说,关键时候窦诞弃兄而去,随李元吉逃回了长安。 由此愈得李氏欢心,屡任要职,还娶了李氏的女儿为妻,窦固深恨之。 大家族就是这个样子,光鲜的外表之下,藏着无数的龃龉,兄弟不和,父子成仇的事屡见不鲜。 窦固从军之后,经过了夺潼关之战,平定河南的战事,后来一直在左武候卫府效力,又经表舅刑部尚书杨恭仁暗中推举,年纪轻轻便官至左武候卫卫府司马参军。 本来杨恭仁是想让他立下些军功,转头去户部任职的,因为户部侍郎武士彟是杨氏的女婿,窦固要管他叫上一声表姑父的。 在六部任职也好照顾,左右腾挪上几年,三十多岁一个四品官几乎是十拿九稳的事情,至于能不能晋三品,那就不单单是家世和能力的问题了,还要有机缘才成。 但杨恭仁很是笃定,窦固在弘农杨氏门中长成,将来一定出息……只要能冒头,入了皇帝的眼,一个三品官又算得了什么? 也就是他自己年纪大了,不然说什么也要巴望一下三省的宰相之位,嗯,他们杨氏生发的日子还在后面呢。 窦固不知道这些,可他的名字没叫错,人有些固执,不愿听从表舅的安排,留在了左武候卫府,准备仿效祖父用军功换个大将军回家。 当然了,他之所以不愿去户部,还是因为那会叔父窦诞任职户部侍郎,他可不愿意去看那位叔父的脸色行事。 他怎么也弄不明白,他那叔父娶了李渊的女儿,怎么就能在大唐立国之后,还能平步青云,把官越做越大的?皇帝瞎了眼吗…… 伯父窦衍倒是正常的很,把他们这一支的家主之位给丢了,被弟弟窦诞赶出长安,灰溜溜的去洛阳任职。 窦固跟着徐世绩到洛阳的时候,远远的见了伯父一面,却没有半点上前相见的意思。 倒是在洛阳的时候,见到了表兄武元庆,这位表兄也挺有意思,见面之后说了些闲话,竟然说自己看上了城中一座牡丹园,想让他给说句话,把那处牡丹园盘下来。 窦固……喜欢北雄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北雄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 猎国 电诈风云,我被骗到缅北的日子 八道横行 洪荒:我是鸿钧走狗怎么了? 拳王荣耀 惊悚直播这个男人不对劲 我在封神修炼蜀山法 带着基地闯三国 斩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