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好多问题,这位都一一写了下来,他这能记住的都记住了,但就因为记住了,写下来细细琢磨才发现,这都没什么用。
因为真正核心的他们一个都没搞懂,一个“合金”就能让他们束手无策。
同样觉得入了宝山空手而归的还有西京来的观政使,他主要是在意这里的一些规章制度,观政么,总得有点子态度。
结果去看了才知道,这里跟他习惯的制度大不相同。
男女都要做工,有食堂可以吃饭,他们去食堂吃过饭,好么,那食堂墙上就贴着各种规章制度,他也都记了下来,却觉得太匪夷所思。
工厂里都有“岗位职责制”,精细到方方面面。
节假日不休息还的给加班费,女工怀孕还得给减少工作量,生产的时候还有产假。
那工薪条看的他眼晕,因为他发现,一个车间流水线上的小组长,工钱跟他的俸禄一样高。
大兴城来的鉴俗使,还被西北学政拉着去了西北综合大学,光是这一个地方,就逛了一天,还没逛明白。
从学校宿舍到学校食堂,再到学校图书馆,体育馆,以及那林荫绿道,演武场……差点把鉴俗使大人的腿儿给遛细了。
除了西北综合大学,还有西北军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师范学院、财务专科学校……半个月下来,鉴俗使看的眼巴巴,都想跳槽来西北了。
最后西北学政邀请这帮家伙去了《西北半月报》的报社参观。
赶巧了,丁孔氏在报社里上班呢,而孔家的孔珵,来投稿了。
堂姐弟俩还吵了起来。
丁孔氏指着他的稿件:“你这是一家之言,何以说成是百家?标题也太霸道,不行,回去重修了再来投。”
“怎么就霸道了?我这释义参考了好多古籍文献,引经据典!”孔珵不服气:“以及我自己的见解。”
“古籍文献上的批注都是古人,你是古人吗?”丁孔氏也据理力争:“不是!你的理解都是你自己的看法,要想百家都这么说,你去找百家的人来啊?起码孟氏、颜氏得有吧?还有当下的博学鸿儒也得有吧?”
姐弟俩在办公室里吵得可大声。
外头编辑总部下面的一个寻人启事板块编辑部,来了一群普通的百姓,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妪,领着俩儿子,一个妇人,给送来了一面锦旗。
一问才知道,老妪的女儿远嫁,后来搬迁就断了音信,也不知道是死是活,加之通讯不畅,已经有十八年音信皆无,后来她实在是想念女儿,就在报纸上登了寻亲启事,女儿今年竟然回了娘家!
原来女儿远嫁后,婆家遇到了马匪和强盗,不得不跟着乡亲们一起逃离家乡,跨省去了旁的地方讨饭过活,后来成了流民,又做了佃户,勉强糊口,女儿也只得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就再也不能生了,家里生活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