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等学童,皆我安化一县之俊秀,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平日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务要体认经旨,敦本务实,勿负朝廷作养人才之意!” 云板声歇,石安之简单说了几句,便宣布考试开始。 衙役开始在考场内巡行,自此之后,考生的一举一动都要特别小心,若是有什么动作尺度过大,被判了个违例,逐出考场,那就欲哭无泪了。 此时还未开考,李步蟾虚瞥一眼,对面考房的考生已经急着研墨,提笔书写自己的姓名了。 李步蟾摇摇头,这娃考场经验太少了,还没开始,时间足够,抢这么一点时间做甚? 他将试卷纸铺开,一张张检查。 试卷纸一共是十张,白纸五张,这是稿纸,呈文纸五张,这是誊写的正卷。 在呈文纸上答卷,有严格的书写规则,每页有十二行,每行书写二十五字,一页就是三百字,一篇八股文五百字,刚好两张纸。 正卷上还有页码,答题时需要按照页码来,没按页码答题,称为“越幅”,考卷作废。 聊斋先生蒲松龄就领过杯具,他在一次科考中,看到考题是自己熟悉的内容,欣喜过望,奋笔疾书,文章一挥而就。 等写完一看,天崩地裂,文章写完,居然写在第三页上,中间空了第二页。 他越幅了! 这一下,蒲松龄被吓得魂魄出窍,惊损六叶连肝肺,唬坏三毛七孔心。 最后的结局已注定,蒲松龄因越幅而被取消考试资格。 “四书题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五经题一,《书经》,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五经题一,《春秋》,春王正月。” “……” 倪书公布考题,他的声音很是清亮,挺有穿透力。 说完之后,有人举着写上考题的牌子,在考场内巡走,这是为了照顾有些听力不济的考生。 要是没听清又没看清,好吧,失聪又失明,那还怎么当官,趁早回去抱孩子玩。 看到考题,李步蟾心里一乐,石安之出的考题,这还真是铆着如今的热点出的。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是出自《孟子·公孙丑》,如今心学异军突起,跟理学摆明车马争斗,这就是冲着两家之争来的。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这是出自《尚书·尧典》,这都不要想,说的就是大礼议,去年那场廷杖,啧啧! 春王正月,出自《春秋·隐公元年》,这个说的就是嘉靖以藩王继位,“正统”名分的发挥。 看到这样的考题,李步蟾叹了口气,这秀才还真是不易得,光是靠“吃书”,是很难到手的。 据说弘治年间,莆田戴大宾中秀才时年仅五岁,不知那是何等的天纵奇才。 那年五岁的戴大宾进城赴试,诸生看他这么个小屁孩,就逗他,“以后想当什么官?” 戴大宾也不怯场,“想入内阁,当阁老!” 诸生哈哈大笑,“未老思阁老。” 不曾想戴大宾大声回击,“无才笑秀才。” 县试下来,五岁戴大宾果然中了秀才,一时间名噪郡城。 打小以来,李步蟾也被人称为神童,但他在这个时代生活得越久,越觉得自己这个神童的含金量不足。 五岁的秀才啊,他李步蟾十二岁才可能达成这个成就。 他一边三省吾身,一边写下四书题的破题,“大贤自言养气之功,极乎其大而无所屈也。” 这个破题述而不作,中规中矩,又道尽题中之意,点明孟子所谓“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的道德境界。 接下来是承题,需要承上启下,讲究流畅自然,不能有斧凿痕迹。 “夫气至浩然,则塞乎天地,然非义与道以充之,乌能善养乎?” 这是强调“浩然之气”,不是空穴来风,而需以“义与道”为根基。 “呜呜呜……” 突然间,外面寒风大作,考棚被吹得吱呀作响,一旁的老槐枝摇叶动,不时有化开的冷雨滴下,打在树叶上,噼啪不停。 寒风从缝隙中钻进来,李步蟾不禁连打两个寒颤,他来不及捂紧衣襟,赶紧伸出胳膊,将案上的试卷压住,不能让其飞走。 他一边压住试卷,一边蹲下身子,从竹篮中取出镇纸将试卷压住,腾出手来,又从篮底拿起一件袄子。 这是蒋桂枝特意给他备上的,用棉袄包着煮鸡蛋和肉馒头,总要热乎一些。 将带着馒头味的袄子穿上,李步蟾觉得暖和多了,这时旁边的考房里,却是不时传出擤鼻涕的声音,听取蛙声一片。 李步蟾皱了皱眉,没有半点幸灾乐祸的心思,考生何苦嘲笑考生。 不知什么时候,太阳出来了,却没人有感觉,温度却似乎更低了,这绝对是零下了。 人倒是还能克服,主要是墨和毛笔克服不了,墨容易结,笔容易冻。 这样的天气太不友好,必须速战速决。 李步蟾往砚池中哈了几口气,再添了点水,用墨条磨了几下,蘸饱墨汁,赶紧作文。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且天地之气,流行而不息;圣贤之气,纯粹而不杂。孟子所谓‘浩然’者,岂偶然哉……” 李步蟾文思敏捷,很快就将这道四书题作完,细细检查两遍,看有没有错字和杂犯。 杂犯,也就是避讳,要是文章里面冲了大明哪朝天子的名讳,那就算是白写了。 没有犯讳,再推敲修改几字,李步蟾便开始答五经题。 他一直读《春秋》,选择的自然是那道“春王正月”。 这道题也就是在县试这样的场合,也就是石安之这样的知县,搁重大一些的场合,换一个主考官,都不会出这样的题。 寥寥四个字,里面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了。 石安之能乱出,李步蟾却不能乱写,他捶了捶头,将主旋律往回掰,“《春秋》纪年,首正王朔,大一统也。” 这个破题,引用的是《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必须尊王,强调周天子的权威,不能跑偏,这是文章的基础。 “大礼议”可以暗戳戳地写,但不可直言“藩王继统”,只能浅尝辄止。 这篇文章只是尺度不好掌握,说起来比四书文要容易,不多时,李步蟾也完成了草稿。 县试第一场的题,共有三道。 一道四书题,一道五经题,还有一首五言八韵的试帖诗。 现在李步蟾自己完成了两道大题,时间还足够。喜欢大明第一相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第一相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