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大明:书店卖明史,朱元璋懵了! > 第144章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道题

第144章 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道题(1 / 1)

早饭? 这东西真是能吃的? 满朝文武看着手中的红薯,再互相看看对方,都是有些面面相觑。 烽火戏诸侯被人骂了千百年,皇上总不能拿这个来戏弄他们吧? 不可能,这可是满朝文武呢。 对了,搞不好这还是一个表现的机会呢。 想到这里,有的大臣有些迫不及待的把整根红薯塞进嘴巴里,咬上了一大口。 嗯? 入口软糯,而且香甜,还真挺好吃的。 就是,这个皮好像有点膈喉咙。 见有大臣这么做,其他大臣也是有样学样,纷纷想要将红薯连皮带肉放进嘴里。 “慢着!” 朱元璋的声音让所有人停下了动作,纷纷望向上位的朱元璋,只听朱元璋道:“怎么这么蠢呢,把皮剥了再吃呀!” 原来是这样! 刚刚急于表现的那些个大臣有些尴尬,但其实朱元璋也都看在眼里。 接下来。 大臣们纷纷剥去红薯的表皮,露出里面金黄色的薯肉,薯肉可不像表皮看起来那么粗糙,一看就很有食欲。 这一次,终于不是勉为其难的放入口中。 薯肉入口,是真正的软糯香甜,而且是他们从未尝过的味道。 “嗯,好吃。” “真的好吃。” “哇,刚刚闻着香味我就觉得这东西好吃,果然没错。” “谁说这东西丑了?这东西可太香了!” “好吃吧。”见满朝文武都是露出赞叹的神色,朱元璋很满意,笑呵呵的问道。 满朝文武纷纷点头。 有大臣站出来问道:“皇上,此物叫什么,皇上又是从何而得?” 朱元璋回道:“此物名为红薯,原产自遥远的南美洲,咱也是机缘巧合下得到。” 又是机缘巧合。 怎么这么多的机缘巧合啊。 看着惊讶的满朝文武,朱元璋心说,你们这也惊讶得太早了点吧? 朱元璋继续道:“此物不仅好吃,饱腹,而且亩产五千斤,胜种谷二十倍。” 话音落地,举殿寂然。 所有大臣都是瞠目结舌,手中的红薯瞬间都不香了,愣愣的拿在手中。 多少? 亩产五千斤? 他们甚至怀疑自己耳朵抽风,听错了。 然而朱元璋却是继续道:“这红薯不仅亩产高,还不挑地,一般的田地乃至旱田都可种植,而且生食熟食皆可,还可以用来煮粥,或者磨成粉。” 听了朱元璋的话,满朝文武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震撼了,有些愕然的看着手中的红薯,刚刚还嫌这东西丑,没想到却是可救天下百姓的神物。 民以食为天,食物从来都是百姓最关心的东西,只有填饱肚子了,才有资格说其他。 历朝历代为何以农为本? 就是因为农业关乎天下百姓的吃食问题,而且大多数王朝的灭亡,导火索都是因为百姓吃不饱饭。 如果真如朱元璋所说的那样,这红薯产量高,好种植,而且吃法还多样。 如果这都不是神物,那什么是神物? “皇上寻得此神物,实乃我大明之福,百姓之福啊!” 钱唐第一个站出来,拜下高呼,他并不是想要恭维,而是发自内心的激动。 “山人出山,不为做官发财,只为助皇上天下大治!” 钱唐想起当初他应诏出山时候,对朱元璋说下的豪言壮语,而这同样是他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爵禄可辞,白刃可蹈”。 来到京师,朱元璋拜他为刑部尚书,为京官这些年,他兢兢业业,清正廉直,身体力行。清方能正,廉则可直。在象山丹城并没有因做了官增加一亩田产,也无像样官家庄园,两袖清风。 这也让他敢于在朱元璋要踢孟子出庙宇的时候,敢于抬棺进谏,敢于在以为朱元璋出宫不管天灾时,敢于拦住朱元璋。 他自知能力有限,对于大明的帮助也是有限,但他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匡扶君主。 然而,好像就是从朱元璋那时候出宫开始,大明似乎得到了上天的眷顾,不仅每一次遇到危难都能安然度过,而且不断有令人惊叹的新事物出现。 先是提高几倍效率的纺纱机织布机,再是让大明摆脱寒冷的蜂窝煤,再又是批量生产的宝刀,现在又是胜种谷二十倍的红薯。 用自己毕生所学,协助大明皇帝朱元璋天下大治,是他的理想,而现在他的理想好像真的要实现,他有种感觉,他或许真的要看到一个大明盛世。 “臣为皇上贺!臣为大明贺!” “臣为皇上贺!臣为大明贺!” 其他大臣也都跟着站了出来,拜下高呼。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得意忘形,摆了摆手,道::“说这个还为时尚早,咱今天把这个给你们看,是想要你们帮忙着一起把这个红薯推广出去,让咱们大明的百姓都能吃上一口饱饭。” 大臣的背后基本上都有大地主或者大家族,所以想要快速推广红薯还得要依靠他们,效率会比各级官府层层往下压去推广要高。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要他们背后的大地主或者大家族开始种,那么很快就可以传播出去。 而在场的大明所有文武大臣对此并不抗拒,因为推广红薯很明显是多方共赢的事情,而且他们说到底是朝廷命官,这种有利于百姓而不涉及斗争,甚至有可能名留千古的事情,没有人会拒绝。 “臣等,谨遵圣命!” 满朝文武齐齐出声应诺。 这一次真的是朝野齐心,上下积极推广红薯。 也正是因为朝野上下齐心都在积极的推广,所以今年的春耕,红薯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地方种下……。 …… 另外一边,大明的第二届恩科考试也开始了。 上一次恩科,也就是大明的首届恩科,便已经出现南北分化的现象,后来更是因为有心人的推波助澜,差点儿引发类似后面才爆发的南北榜案的大案。 不过这样也把问题提前暴露了。 朱元璋在参考了后面南北榜案的解决方案,想要进行南北分榜考试,但后来听朱辰的分析,分南北榜考试后来成了滋生朋党之争的温床,也让后来的文官朋党强大到竟能对抗甚至控制皇权,朱辰的建议是分科考试。 一科还是和以前一样以诗词文章为主,另一科则以生产生活的知识为主。 南人善诗词,而北人则更加务实,两科正好对应南北方学子各自所长,而且也能更好的为朝廷选拔出综合能力更强的学子。 今年的恩科考试,就是按照朱辰说的来进行。 第一天考试还算无风无浪,因为第一天考的是和以前一样的诗词文章。 而第二天考试就波澜骤起了。 考场内。 第一天都是唰唰唰的写字答题声,而第二天则是一片唉声叹气。 当试卷发现来的时候,所有考生都是懵的。 虽然说考试前已经说明了有两科,这第二天的这科主要考生产生活知识,学子们还以为是考类似于策问那样论证式的长篇大论。 谁曾想,竟然真的就是生活和生产的常识。 譬如,稻、麦、麻、豆、桑、棉、葛等的种植,砖瓦、陶瓷的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等。 所有考生都傻了。 这可是大明最高级别的考试啊,怎么考最底层百姓那些田间地头的知识? 完了。 这是南方学子看到试卷后的第一个念头。 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圣贤书中哪有这些知识啊。 北方的学子倒还好一些。 因为他们的生活比南方的世家大族要更为艰苦,他们要更多的参与到生产生活当中。 而且,上面考的很多知识,其实很多都是《天工开物》里面的知识,而《天工开物》已经在报纸上连载了一年有余,全国范围内的百姓对上面的知识都非常的认可,因为上面的知识真的他们的生产起到了指导作用,而且是很大的指导作用。 而这些北方学子作为读书识字的人,村里面很多不识字的都找他们请教,让他们帮忙把报纸上的知识读给他们听。 所以,北方学子有些是实际参加到生产当中,有些是耳濡目染,无论如何,他们对这些知识多多少少还是懂一些,有个别甚至懂得还不少。 懂的自然奋笔疾书,不懂的就只能搔首挠腮。 铛铛铛! 提示准备交卷的钟声响起。 好多考生的试卷都还是空白或者只写了少许,听到钟声就像是听到了催命声,吓了一大跳,急忙惊醒,想要填满试卷。 但是,他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写,急得额头直冒汗,下面的膀胱更是一阵收缩,差点儿就憋不住了。 但是交卷的钟声还是响了。 “好了,都放下笔,交卷!” 随着试卷还是被无情的收走了,有的人像是泄了气的皮球直接瘫软在地,更有甚者,直接尿了,一股骚气弥漫整个考场,让收卷的考官一阵皱眉兼叹气…… …… 出了考场,所有学子都是情绪激动,都在激烈的议论中。 因为这一次考试的试题不是出乎他们意料之外这么简单,而是实在太惊世骇俗了。 其中有一道题,更是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印象深刻。 那道题是这样的:两个铁球,一个重一斤,一个重十斤,同时从城楼的同一高度落下,哪个先落地? 而且据说这个题是皇上亲自出的。 出考场对答案的时候,竟是没有一个人知道确切的答案,更是因此争吵不休。 “都别争了,去试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对啊,眼见为实,大家都城门楼上去试一下,这么多双眼睛看着,总假不了吧?” “我说绝对是重的先落地,我赌十两银子,谁敢接?” “谁敢接你的?谁还不知道是重的先落地?你当我们是傻子啊!” “……” 刚考完试,一大帮学子便闹闹哄哄的往城门楼而去…… …… 而这个时候,被弹劾的刘基也回到京师汇报工作。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折子上说的是不是真的?” 朱元璋把折子丢到了刘基的面前。 刘基捡起折子,认真看了片刻后,回道:“基本属实。” 闻言,朱元璋的眉头猛地皱了起来。 “纵容官员马踏青苗,甚至放水淹田,兼并百姓的土地,把百姓变为流民,为了推广纺织业不择手段,不顾百姓死活,你还有什么好说的?” 说话间,朱元璋一双虎目直勾勾的盯着刘基。 刘基面不改色回道:“在推广纺织业的过程中,的的确确有官员急功近利,犯了一些错误,但是臣还是有话想要说,特区特区,既然是您钦定的特区,按照臣的理解,就是要特区对待,如果一切还是和以前一样,那又有什么区别?” 朱元璋不说话。 刘基继续道:“还有,臣在去松江特区之前,是您再三嘱咐臣,说要放开,一定要放开,臣去了松江特区以后,按照您的吩咐,对松江特区的要求也是放开了干,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干,不错,在推广纺织业的过程中是犯了一些错误,但如果害怕犯错,松江特区是绝不会有今天的成绩,那些犯的错,臣已经尽力去弥补了,如果皇上觉得臣做得不好或者说做错了,皇上要罚便罚吧,臣,绝无怨言。” 刘基的话,让朱元璋一时间竟是有些无言以对。 当初定松江特区的其实是朱辰,让放开了干其实也是朱辰,他只是转述了朱辰的话,但事实上,松江特区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凭借着一个特区,就让连年亏空的大明财政扭亏为盈。 刘基说得也确实有他的道理。 如果害怕犯错,一切都和以前的一样,那还叫什么特区?又怎么会有今天的成绩? 但是犯错又能容忍吗?把那么多百姓变成流民,入让农村的人都进城镇,农村的荒地没有人开垦,这样是否真的如弹劾刘基的大臣所说,杀鸡取卵,饮鸩止渴? 沉默了好一会。 朱元璋缓缓开口道:“你这事容咱想想再说,走吧,你也好久没见朱先生了,一起跟咱去见见朱先生。” 听说要去见朱辰,刘基的眼神下意识的亮了……喜欢大明:书店卖明史,朱元璋懵了!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书店卖明史,朱元璋懵了!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他人真好 我最好的朋友 春风眷我 七零夫妻回城日常 权臣的恶霸闺女 现在是说谎环节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 开局女帝赐死,十万龙骑绕长安 狗力大仙 两界:玻璃杯换美女,买一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