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提及如何安置云南、吐蕃等地时,朱标之所以没有立即表态,担心的便是眼下这种情况。 自己刚一开口,群臣竟无一人反对。 甚至自己都没说打算如何效仿安置草原来安置云南、吐蕃等地,眼前的文武百官一个个就好像木偶一般,只顾得跪地称颂。 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 如今大明朝廷变得皇帝的一言堂,朱标属实忍不住开始担忧起来。 对于朝臣盲信自己的场面,朱标倒也能理解几分。 先前自己借助对明史的了解,的确想的比这些人要长远一些。 这样一来,就搞得自己好似能未卜先知,洞悉万事万物一般。 几次下来,朝臣开始盲信自己这个皇帝,自然也就情有可原。 可朱标担心的是,如今大明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历史也出现了偏差。 自己绝不可能借了解历史,见解先众人一步。 而且朱标没有自大到以为自己聪明睿智,远超众人。 虽说历史上,改土归流的确比羁縻政策要更好一些,可再好的政策也要考虑当下的国情。 盲目推行,恐怕也会适得其反。 “陛下圣明,臣等感佩!” 当听到众人再次朗声称颂,朱标眉头一紧,强压心头怒火看向和那些文臣一同跪拜的蓝玉。 这些文人娇气,若自己大加斥责保不齐一个想不开便要自缢。 而蓝玉与自己关系亲近,自然也可以借训斥蓝玉,敲打殿上百官。 “梁国公!” 听到朱标沉沉出声,正拱手称颂的蓝玉有些茫然的抬起脑袋。 “朕所言如何便圣明了?” “朕言效仿安置草原,安置云南、吐蕃等地,你可知如何效仿?” “该以何具体举措,安置云南等地?” “这.....” “臣......” 纵然朱标训斥极严,可此时的蓝玉压根就没往心里去。 朱标定下何种国策对待安南等偏远地区,干他蓝玉一个武将什么事! 他的分内之事便是率兵拿下吐蕃、安南等地,好让朱标推行待远国策。 说白了,蓝玉也知道朱标这是指桑骂槐,斥责殿内那伙子文臣只知逢迎圣意。 “梁国公!” “臣不知。” 听到朱标再次出声,蓝玉也不磨叽,直接昂着个脑袋直言自己毫不知情。 见他如此。 朱标故作恼怒,愈发严厉斥责道:“一问三不知,你如何知朕此策圣明?” “只知趋炎附势,逢迎朕意。” “传朕旨意,扣除蓝玉半年俸银!” “微臣领罪认罚。” 待训斥过蓝玉后,朱标环顾殿内群臣,再次重复道:“对待云南土司、吐蕃、吕宋、安南等地,朕有意效仿先前安置草原,诸卿以为如何?” 随着朱标声音落下,这次殿内群臣倒是没有似方才那般没头没脑的齐声称颂。 而看到不少人相互对视过后也开始凝眉沉思,朱标这才稍稍安心,继续说道。 “古之草原、西南边陲等地,其中部族各有首领,甚为团结。” “也因其地处偏远,甚离朝廷。因此朝廷教化不兴,难聚拢其心,难使其民心向朝廷。” “是故历朝历代多以羁縻政策安置草原、边陲部族。” “今朕有意改土归流,设置行省,派遣官员。” 简单解释一番后,殿内不少文臣这才明白了过来。 他们虽不太清楚除了设置行省、派遣官员外,改土归流还有那些举措。 可对于羁縻政策,这些文臣夫子自然再熟悉不过了。 所谓羁縻,无外乎是让偏远部族向朝廷称臣,至于当地如何管辖,还是他们自己部族内部说的算。 说白了就是以夷制夷,中原朝廷和偏远部族维持表面和平便是了。 朱标所言的改土归流既设置行省,派遣官员,那自此这些部族领事便不能是他们本部头领。 此时殿内不少文臣的第一个想法,便是朱标要将偏远部族也变成似大明其他行省一般,让那些部族百姓也似内地百姓无异。 “陛.....陛下.....” 也就在一众文臣缓缓明白过来之时,李善长似是想到了什么,忙走出官员队列冲朱标说道:“陛下去年年初将草原划分行省,并令户部派往官员是否便是这改土归流之法?” “不错。” 即便知道改土归流更利于朝廷管辖,于历史长河中算的上是羁縻政策的升级。 可朱标却也不会贸然推行新政。 先在草原试点,然后再推行至其他偏远之地,也算是朱标能想到最为妥善的办法了。 而听到朱标的回答,李善长老迈的身子微微一颤。 他是知道朱标谋略深远,可他却也是没想到朱标竟能考虑的如此之远。 要知道。 当初平定草原之时,举国上下,朝廷内外都充斥在喜悦之中。 他们这些读书人也不过以为,这只是中原王朝于草原之间一次寻常的胜利。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好像汉武帝平匈奴,隋文帝定诸夷那般。 此次胜利最多不过维持百年和平,待将来中原王朝势微,草原逐步崛起。 后世之朝还要面临北部草原之祸。 可李善长万万没想到,朱标从未将那场胜利视作昙花一现的寻常胜利。 朱标要的,乃是长久安定草原,使后世再无北患。 更让李善长觉得震撼的是,于当时举国上下,甚至就连老朱也沉浸在可享百余年无北患之忧的喜悦中时。 朱标非但没有被那一次的胜利冲昏头脑,洋洋得意之下自固不前。反而心怀远大,不仅要安定北方草原,甚至还想着安定西南边陲。 没准在那时,吕宋、吐蕃、安南等国,便已在朱标计划之中。 明白朱标立意深远,李善长打起精神,拱手说道。 “陛下所虑深远,老臣拜服。” “只是陛下,相较于草原,西南边陲、吐蕃等地却更不好施行改土归流。” “哦?”朱标一时也来了精神,很是好奇的看向李善长道。 “韩国公细说。” “是!” 李善长清了清嗓子,仔细说道。 “北方草原地域辽阔,草原部族多以牧马放羊,并非久居一处。” “加之草原素来军武强盛,非一主久治,各部族间相互攻伐,屡见不鲜。” “草原部族的大多百姓多是勇力尚武,因此陛下还未太子之时,亲征得胜,草原部族自是信服。” “况且陛下将草原划分行省之时,收拢草原部族的寻常百姓,给其居所,供其衣食,并教其民耕种为辅,放牧为主,自给自足。” “此等恩惠,草原部族自信陛下所划行省,对陛下派遣过去治理的朝廷官员也自是敬重几分。” 语罢,李善长故意顿了一下,好让殿内文臣仔细回味他方才说过的话。 以威,朱标亲征,踏碎元庭。 以德,朱标给草原部族的寻常百姓也能安居乐业。 以威以德,草原部族自然没有抵抗朝廷划分行省,派遣官员治理的理由。 相反,吐蕃、云南等地却并非如此! “可是陛下。”见火候差不多,李善长继续道:“安南陈氏治国多年,今安南国主陈睨虽稍逊才德,然也可谓中兴明君,其国其民尚且敬奉。” “云南当地虽与草原类似,诸土司相互攻伐。然段氏一族据云南多年,云南百姓虽不至于心之所向,但提及云南便也离不开段氏。” “至于吐蕃更不需说,宗政素来合一,其国统治甚坚。” “纵然此次西南之战,我朝将士蒙陛下威德,平压诸夷。然一旦朝廷划分行省之时,保不齐有当地旧臣借故主之名,教唆百姓,对抗朝廷。” “因此微臣以为,改土归流一法若想推行云南、吐蕃等地,还需商榷。” “嗯.....” 待李善长说完,朱标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诚然。 原本朱标想要听到的,绝不是李善长那和稀泥的言论,更不是满朝臣工不问缘由拱手称颂。 此时李善长所言,正是朱标想要听到的。 同时! 李善长说的这些个情况,也的确让朱标感到棘手。 也就在朱标仔细琢磨,该如何改善改土归流好推行至云南、吐蕃等地时。 却听李善长语调一沉,表情也变得很是小心道:“若不经商榷贸然施行,老臣只怕朝廷费时费力划分行省过后,当地百姓再行反叛,功尽唐捐。” “韩国公耸人听闻了!” 詹同见朱标略有愁容之下,李善长竟还不知收敛。 于朱标沉思之际,詹同猛地出声反驳道:“历来新策皆有反声。” “纵是利国利民,百好之策,也都来不缺反对之声。” “商公变法强秦百年,世族反对之声盈道不绝。” “可商公变法终是强秦,使世居西夷之地的老秦出关争雄,更是为秦定六国打下基础。” “所以只需新策果为良策,属实为民便可施行!” “何以定之为良策?”李善长眉头一紧,立时问道:“王介甫所言青苗之法可为良策?” “可最后呢?” 提及王安石变法,那自然也绕不开所谓的青苗法。 王安石集团发现每逢青黄不接之时,百姓多以田地里的青苗作为抵押,从商人手中借贷银钱粮米。 等到庄稼成熟后百姓再向富商偿还贷款,以及高额利息。 因此便也提出了青苗法,将官府太仓的储备粮向民间借贷。 此法表面来看自然是好,不仅解百姓危机,而且还能使国库充盈,解决宋神宗时期财政赤字等诸多问题。 而且王安石集团定下的利息比那些黑心商人要低的多。 甚至可以说,青苗法乃是利国利民之策。 然而就是如此利好之策,却也因推行太猛而变成了荼毒百姓的暴政。 当时的地方官员或是为了推行新策,或是为了迎合王安石集团。 将原本百姓若有所需的借贷变成了强制性的苛令,原本百姓不需借贷,却被地方官府逼得不得不背上债务。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而且青苗法定下的低微利息,经过层层盘剥,最后百姓所要缴纳的利息甚至比从黑心商人处借贷更为繁巨。 同时一些百姓急需借贷的地方,官府却将本该有的借贷份额分摊给富户。 这也就导致流到百姓手上的朝廷借贷粮经历了层层关卡。 最后百姓所要缴纳的利息不仅要养活商人,更要喂饱各级官员,最后还要以感恩之心敬献朝廷国库一部分。 这便是老朱常说的,再好的经也能被地方念歪。 也就在詹同微微发愣之时,李善长语气一沉,甚是严肃道。 “最后!” “青苗法祸国殃民,穷了百姓,富了豪绅,空了国库。” “王介甫流放!” 伴随李善长声音落下,整个大殿寂寥无声,饶是朱标也不由沉思了起来。 政策的好坏从来不取决于制定政策之初的美好愿景。 相反。 政令一级一级下发,最后落实到地方的时候,往往和最开始大相径庭。 李善长的担心自然不无道理,可改土归流却也的确是羁縻政策的升级。 如今随着大明疆域越来越大,朝廷也必须要加强对偏远地区、当地部族的掌控。 否则的话,似高丽、吕宋,还有接下来的吐蕃、安南等等用大明将士血汗换来的土地 ,用不了多久便又要丢失。 倘若将士打下土地,朝廷却不能将其收服。 这岂不是朝廷拖了后腿? “韩国公此言何意,难不成陛下定下的改土归流之策便不施行了?” “难不成我朝便只辖制中原数省,对边陲之地不管不顾?” “若真是如此,此次西南之战何须再战?不如就此罢兵,也省的耗费国库,劳累三军!” 一听到詹同说此次西南之战没有必要。 原本默默站在一侧,就当看戏般看着詹同、李善长二人争执的一众武将,此时瞬间便也来了精神。 并非武人好战,只是这次西南之战有必战之由。 倘若就此罢兵,岂不让领边诸国轻视? 正当蓝玉喉咙蠕动,打算说些什么之时。 却见李善长面色微沉,眼中带着鄙夷瞥了詹同一眼。 “詹大人何必诛心?” “就事论事,无关党争!”喜欢大明朱标:朱元璋头号黑粉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朱标:朱元璋头号黑粉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