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傍晚是微凉的,夕阳斜斜地挂在天边,尚未完工的行宫朦胧着一层金红色的光晕。 此时,工地上的工匠们也都停下了手里的活儿,做一些收尾的工作。 李复和阎立德他们正在棚子里坐着聊天,微风吹拂着竹帘,好不惬意。 “诸位久等了。“姜确站在外头,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掀开竹帘,进了棚子,走到阎立德身边,坐在了竹凳上。 棚子不大,四角用粗竹支撑,顶上覆着青黑色的苇席,中间放着一张木头打造的长桌,地上周围,都是一些小竹凳。 棚子里的人一多,就显得有些拥挤了。 阎立德手里捏着一块新的茶饼细细的闻着,李复则是用竹夹拨弄着小泥炉里的炭火。 也是难得有这闲暇时间,大家能凑到一块去。 “姜少匠来的正好。”马周从笼中取出一只青瓷茶盏,摆在了桌上。 众人当中,窦奉节最是年轻,也是今年才到庄子上来,他坐在中央,为众人分茶,见姜确进来,赶忙将一盘胡麻饼往他那边推了推。 “姜少匠,尝尝,这是今日长安城家中新送来的,西市新开了一家胡肆,这饼子,是他家的招牌,酥脆的很。” 姜确忙活了一下午,这会儿的确是有些饥肠辘辘。 道了声谢,拿起一块胡麻饼,掰下一小块放入口中,胡麻的香气顿时在唇齿间弥漫开来。 “哟,还放了蜂蜜呢,好吃。”姜确一边嚼着,一边说着。 这会儿饿了,吃啥都香。 "东偏殿的斗拱今日已经全部安好了。"阎立德放下茶饼,从袖中抽出一卷图纸铺在几上,指尖点着某处,"只是这檐角的飞子,我总觉得还差那么一分神韵。" 姜确凑过去看,浓眉下的眼睛炯炯有神:"阎少监也太较真了,我看那飞檐已经活似要腾空而起了!" "阎少监对建筑之美的追求,十分讲究,建宅子的时候如此,更何况是给太上皇修行宫了。”马周笑道。 阎立德也是微微一笑,认真说道:“建筑乃是百年大计,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我想着,咱们这些人,凑到一块去,自然不能弄出普通的玩意儿来,让人笑话,也堕了咱们的名声。” “更不能花好钱,办坏事。” “所以,此番为太上皇修行宫,我可是奔着这行宫能屹立千年而去的。” 阎立德说着,目光落在图纸上,眼神火热,仿佛要穿透纸面一样。 李复接过窦奉节递来的茶盏,碧绿的茶汤在青瓷中微微荡漾。 吹开浮沫啜了一口,顿觉一股暖流自喉间直达胃腹,驱散了秋日的凉意。 “千年啊。” 李复感慨一句。 “若无后人精心修缮,单凭建筑本身,想要屹立千年,难啊,几百年,便已经是极限了。”李复笑道。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那里散落在各处的古建筑,不说原版原漆,便是几十年前重新做了修复,几十年后,也依旧充满了岁月的沉淀。 就像是房子不住人,用不了几年,就衰败了一样。 屹立千年?何其艰难? 除非每隔几年十几年,都花费大力气,好好修补,平日里,一直有人气。 不然,这个目标,是达不到的。 这并非是以一代工匠的本事,就能够完成的事情。 更何况,能保证每代人,都有那本事做修复吗? 铁狮子都拄拐了。 “做的时候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去做,至少在当代,我希望,它能够成为一个亮眼的存在。”阎立德笑道:“所以整个工地上,我一直都在亲自督建,细节都不放过。” “不然,怀仁以为,我是怎么黑成这样的。” 阎立德笑呵呵的说着,还扯起了自己的袖子。 同为匠作监的其他官员,在长安城中,不说白的发光,也不至于像阎立德这般。 "西廊的彩画底稿已经呈送去了大安宫,交给太上皇过目,明日便会有信使回来传达太上皇的批复。”窦奉节说道:“自从行宫开工之后,这边的信使往大安宫跑的次数也不少。” “既然是给太上皇修的,那必然是要按照太上皇的喜好来。”李复笑了笑:“多跑两趟,挺好的。” “老头儿在大安宫里,玩久了也腻,正好给他找点活儿干。” 在场众人听李复这般说,脸上皆露苦笑。 也就只有殿下你,才敢这么说了。 这是明摆着使唤太上皇,让太上皇干点活了。 李复不以为意。 有的老人家,他就是闲不下来,干了一辈子了,甭管是干什么,种地也好,当官也罢。 岁数大了,顾念他的身体,什么都不让他干,那才不得劲呢。 尤其是当官的,岁数大了,不在其职了,一下子觉得,周围冷落了,那滋味儿能好受呢? 有的人,退休了还不舍得放权呢。 更别说李渊这个当皇帝的,现在才成了太上皇。 老人家嘛,要哄着。 也是让老头儿知道,你能决定的事情,还有很多呢,臣子们,还听你的话呢。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给老头儿加这样的工作,老头儿也高兴,李二凤那里,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跟李二凤没多大关系。 又不是李二凤掏钱。 不掏钱的人,莫得话语权。 李复让伍良业回宅子里说一声,说今晚不回去吃饭了,在工地上用晚饭,让宅子里的人把他烧烤的家伙事都给搬过来。 再让厨房送些处理好的食材过来,他要在这边跟阎立德他们一块吃烧烤。 这天气,正好。 除却烧烤之外,再送些酒水过来。 至于菜嘛,工地上的大锅饭,拿两个盆,盛些菜过来,那就够了。 在场的虽然都是大唐的官员,放在长安城里,也算是显贵,但是凑在工地上,都没有那么多讲究。 精致人才不会下工地呢。 日头落了,天黑了下来,棚子的竹帘被掀起,在门口支上了烧烤炉。 伍良业带的人回来,拿了不少东西。 食材酒水。 连烤串都是厨房里的人给串好的,来了这边直接上炉。 桌子上放着两盆菜,都是工地上的大锅饭里舀回来的,一人一勺,先垫着点。 一会儿喝酒,肚子里可不能没东西。 “我还真是很久没回长安了。”姜确说道:“最近长安可有什么消息?” 窦奉节应声:“听说各地的朝集使,准备进京了。” 窦奉节没有在庄子上驻扎下,每个月,还是要回长安住一天的,然后再回来继续干活。 毕竟,如今他家,还真离不开他。 他未成亲,家里就只有母亲在掌家,还是要回去露一面的。 “这么早?”姜确惊讶了一声:“往年都是年底吗?” “往年也没有像今年这样,大部分人都来长安。”窦奉节说道:“前两年年头不好,所以,大家都不来,因为到了长安,也没什么好禀报的。” “总归不能大过年的,说哪儿哪儿天灾了,地里收成不好。” “这不是触霉头嘛。” “陛下听了这样的话,虽然是实话,但是,能高兴吗?” 众人纷纷摇头。 倒也是。 “听闻应国公回京述职,还要带着他闺女,还真是稀奇。” “什么国公?”李复怀疑自己听错了。 “应国公。”窦奉节着重说了“应”字。 哦对,殿下的老丈人,是英国公。 “带闺女来有什么稀奇的。”阎立德笑道:“听我夫人说起过,应国公的次女,今年才九岁,他是五年前去的利州,五年前,那还是个四岁的娃娃,怕是对长安一点印象都没有,如今想要回长安看看,人之常情。” 煮茶的泥炉里的炭火"啪"地爆出个火星,众人还在兴致勃勃的说着朝集使的事情,而李复,则是在琢磨应国公。 应国公,武士彠。 姜确提起酒壶,为众人倒了酒。 “听说应国公家的那个女儿,聪明的很,武士彠爱若珍宝。” “以前我家夫人还念叨着着呢,往后孩子长大了,相看相看,说不定两家还能结亲呢。” “但是,人家是国公家的闺女,可看不上姜家。” 说到这里,姜确笑了笑。 他姜确,如今也不过是在匠作监里,谋一份差事,家中,算不得什么顶级的勋贵之家。 众人皆笑,窦奉节一口茶呛在喉咙里,咳得满脸通红。 李复回过身来,笑着替他拍背。 “这么大的人了,喝口茶还能呛着。” 窦奉节缓过一口气。 “我也没想到,随口一提,应国公家的闺女,还在长安城留了名呢。” “怎么,姜少匠,令夫人,是惦记上人家闺女了?” 姜确叹息一声。 “谈不上惦记,就是想着给家里的小子,多物色物色,挑个合适的。” “但是我这不劝嘛,不合适。” “儿女结亲,讲究个门当户对,我们家对上人家家,这算高攀了。” 马周笑着反驳。 “可不能这么说,如今你正当壮年,往后也不一定一直都待在匠作监,人在长安,有的是机会调整呢,可不要这么早就下定论,况且,你家那小子才多大,不着急结亲。”马周说道:“只是你家夫人,提早惦念呢。” 阎立德笑着应声。 “长安城里的好姑娘好郎君,那都有一群如狼似虎的盯着呢,不说到不到年纪,反正,但凡发现合适了,都要提早说好,提早先定下呢,等到了岁数,挑好了日子,再成亲。 亲事定下之后,成亲在好几年后,这都很正常。” “那娃娃亲,一等还十几年呢。” 李复在琢磨,武士彠的次女,如今九岁,好像,对上了。 就是历史上的那位女帝。 只是这会儿,到年底来长安,她还只是个初到长安的新兵蛋子。 至于四岁之前在长安,那时候怕不是连事情都记不住多少,连家门都不出。 作不得数。 众人喝着酒,吃着肉串,聊着天。 银河横贯长空,璀璨得几乎要倾泻而下。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李复抬头看着天空。 这样的星空,在这会儿,是寻常。 但是在后世,好像很久很久,看不到了。 微风掠过,在地上打了个旋儿,酒盏凌乱地散落在矮几上,映着星光。 姜确伸了个懒腰,骨头发出"咔咔"的响声:"哎呀,这酒也喝了,肉也吃了,明日还要早起监工,咱们是不是该散了?" “是啊,时候不早了,该休息休息了。”李复笑道:“明日还要继续呢。” “等忙过去这段,入了冬,就能稍微喘口气,歇歇了。” 众人笑着应声,纷纷起身。 “今年再往后,可就没有能在野外吃饭喝酒的机会咯。”阎立德笑着感慨。 “冬天,大家伙儿一块,去家里聚聚,比起这里,不遑多让。”李复笑道。 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要吃的东西。 夏天就是要吃烧烤。 冬天,就是要烫火锅嘛。 伍良业和石头在候着,饭局散了之后,着仆从将这里收拾出来,东西归置归置,要带回宅子里的。 旁边就是平板车,一股脑的先都放到车上去,等送回去,直接送去厨房的院子,院子里的人会收拾利索,归到库房里去的。 回家的时候,李复是坐了马车,靠在车厢里。 武士彠的那位女儿,也的确是应了长安城里的贵妇人们对她的评价,人很聪慧。 也的确是有才情。 虽然历史上入宫之后,被李世民搁置在后宫,但是后来能傍上李治,人家也是真本事了。 更何况在李治驾崩之后,她已然是权倾朝野,其权势,朝中的臣子,已经无法左右,李治的儿子们,也毫无办法。 不得不说,她跟在李治身边,成长的十分迅速了。 但是如今.......可是大不相同了。 武士彠的女儿入宫,也是在武士彠去世之后。 武士彠死后,他女儿被堂兄挤兑,母子在武家日子过不下去,倒是事实,是过不下去了,才重新搬回长安居住。 李世民看上一个十四岁的姑娘? 而且纳入宫中之后,就一直搁置着,也并未宠幸。 算了,也不是不可能,毕竟,那是长的好看的小姑娘。 李二凤虽然不是好色之徒,但是...... 弟媳妇在宫里,这也是事实。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