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我搅了面疙瘩,咱们煮疙瘩汤吧。二哥方才都喊着饿了,多煮一点儿,他自己就能喝半盆!”
唐甜扯了娘亲的手,笑嘻嘻往灶间去了。
照旧是娘亲烧火,她踩着小板凳掌勺,很快,葱花呛锅儿的香气就飘了出来。
唐川坐在堂屋里整理账册,穿着干净的袄裤,不再蜡黄的脸色,甚至脸颊都丰润很多,这般被油灯光映衬着,已经有了少年人的康健秀丽。
只不过,旁边有个贪吃的弟弟,一直试图把墨条塞进嘴里,让他眉眼多了几分无奈,越发盼着娘亲和妹妹端了晚饭进来。
幸好,没一会儿,饭桌儿就摆好了。
大陶盆里盛了满满的疙瘩汤,但面疙瘩只占了小半,更多的是豆芽、木耳丝、肉丝、鸡蛋花等等。
另外还有一盘两合面的馒头,沾了鸡蛋液在油锅里煎炸的金黄,外边微微酥脆,内里却绵软热暖,看着很是诱人。
唐海有了饭菜,立刻放弃了探索墨块的味道,抱着大陶碗,吸溜一口疙瘩汤,再咬一口鸡蛋馒头,欢快极了。
一直吃了两碗,他才抬头笑得憨里憨气,冒出一句,“好吃!”
唐甜立刻给他又添了一碗,同娘亲夸赞道,“娘,我二哥会说的话越来越多了!”
李秋霜也是眉开眼笑,应道,“是啊,上次崔大夫也说,针灸刺穴就是为了刺激你二哥脑子里的什么东西。那东西好用了,你二哥就好了。”
唐川喜欢吃木耳,挑了一筷子给妹妹,说道,“娘,我已经好利索了,下次就不必开药了,请崔大夫好好给海哥儿看看吧。估计针灸加上汤药,海哥儿好的更快。”
“那怎么成!”李秋霜和唐甜几乎是异口同声反对。
唐甜大口吃了木耳,语气里有不容拒绝的坚持。
“吃不吃药,是崔大夫说了算。即便大哥的病好了,也要将养一段时日。咱家如今发豆芽赚钱了,但还是农户,谁都能踩一脚。只有大哥好利索了,读书考功名,才能给家里撑腰。
“人家都说十年寒窗,日夜攻读辛苦。大哥没一个好身体可不行!”
“对,对!听你妹妹的!”李秋霜重重点头,毫不犹豫的站在闺女一方,甚至嘱咐,“明日,你李四叔进城,需要什么书,你记得跟他说一声。早点儿买回来,你也早点开始温习。开春之后,娘就送你进城读书!”
唐川嘴巴动了动,还想说什么,可惜被娘亲一勺子疙瘩汤卡在饭碗里,彻底镇压了……
第34章 都是多嘴酿的苦果!
寒冷的夜风调皮的在院子里打转儿,卷起残雪漫天飞舞,偶尔嗅着屋里的温暖香气,它就想进去看看,可惜被门窗阻隔,只能偷偷听着里面的低语,然后带着羡慕跑开……
小小的村子里,可不是家家都像唐家一般有晚饭吃,毕竟粮食有限,睡觉又不用力气,饿一会儿,睡着就不难受了。
但这一次除外,起码今日出门走动的男人们有资格分一块谷糠饼子,垫垫肚子。
一家老小围在灶门前,烤着火,听着男人们的见闻,都是忍不住高兴。
这豆芽生意只要一直做下去,整个冬日,家里肯定不用担心饿死人了。
若是有运气好,家里妇人接了发豆芽差事的,那一家子就更是腰背挺的笔直,以后不只不怕饿死,吃饱穿暖的希望更是在眼前啊。
五婶子手里刺啦刺啦扯着麻绳,纳着鞋底,拼命忍着再去看看豆芽筐子的想法。
倒是她家男人在屋里转来转去,到底小声问道,“老婆子,那豆芽……你浇透水了吗,用不用再看看?”
家里大儿子赶紧接话儿,“娘,我去帮你看!”
五婶子抄起鞋底子,给这爷俩儿一人一下,骂道,“你们都给我老实儿的!谁敢动豆芽儿筐子,我跟他拼命!”
男人和儿子都是讪讪,疼的龇牙咧嘴也不敢抗议。
五婶子冷哼一声,继续纳鞋底,说道,“人家糖宝儿教我们的时候,说的可明白了。发豆芽儿最忌讳总打开筐子翻看,只要一日三次水浇透,其余时候不用管。否则豆芽儿见光多了,会烂会发黑!”
男人和儿子这才明白,嘿嘿笑着凑到灶台跟前烤火。
男人低声感慨,“豆子浇水就能长成豆芽,这么简单,以前怎么没人想出来呢。”
倒是儿子想到更多,小声说道,“娘,如今村里这么多人都会发豆芽了。你说,会不会有人偷偷发了豆芽,拿去城里卖啊?到时候,秋霜嫂子娘几个怕是拦不住……”
五婶子皱眉,转而又看向墙角的两个木桶,应道,“有三奶奶和李二爷爷看管着,大伙儿怕是不会做那丧良心的事。而且……你秋霜嫂子心里想必有数。你记得明早起来,第一件事先去你秋霜嫂子家里打两桶水。糖宝儿说了,必须用她们家里的井水,发出的豆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