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常一样,每至朔望之日,崔浩与高允便会在中书学授课。 中书学内,青砖铺地,檀木案几排列整齐,墙上悬挂着孔子及历代圣贤的画像,香烟袅袅中透出一派庄严肃穆。 近来,拓跋焘命高允每三日便来为他解书释疑,故此高允侍从太子的时间,明显比过去少了许多。 太子拓跋晃微觉诧怪,曾私下对左右言道:“高公近日难得一见,父皇待他倒是亲近。“ 以往,父皇不是与崔浩最为亲近么? 过了年,便是太平真君九年了。平城的冬日格外漫长,直到元月里,积雪才开始慢慢消融。 宫墙上的冰棱不断落下水珠,在青石板上敲出清脆声响。 元月望日,年节的气氛犹氤氲在春雪中,一派融融喜意。 各殿门前都挂着新制的桃符,宫女们穿着崭新衣裙,在廊下穿梭往来。 这日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永安前殿西暖阁的地上投下斑驳光影。 拓跋焘斜倚在隐囊上,面前摆着一张矮几。 高允跪坐在对面,背挺得笔直,双手恭敬地放在膝上。 宗爱则侍立于旁,手里捧着一个鎏金银壶,随时准备为二人添茶倒水。 “今日,给朕讲讲光武帝刘秀的臣子罢。“拓跋焘随手翻开案上的《后汉书》,书页已经有些泛黄,边角处微微卷起,显是经常翻阅的痕迹。 高允略一沉吟,从邓禹、冯异说起。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讲到邓禹二十四岁便为司徒时,拓跋焘不禁抚掌笑道:“朕二十四岁时,还在跟着先帝学习治国之道呢!“ 高允微微一笑,依着书中所载,将二人辅佐光武中兴的事迹说得理据俱存,阐发精微。 说到冯异为人谦退,独坐大树下不争功时,拓跋焘听得连连颔首:“这般不矜不伐的臣子,正是朝廷之福。“ 其后,拓跋焘忽然问道:“朕记得,光武帝有个太中大夫叫宋弘。“ 闻言,高允一壁往《列传》翻去,一壁道:“是,后来,宋弘代替王梁担任大司空,被封为栒邑侯,后又改封为宣平侯。“ 他的手指停在某一处:“此人乃一代名臣,博学廉正,将所得之租俸,分送给了远近亲族,自己却是家无余财了。“ 拓跋焘接过《后汉书》,就着窗外光线细看一时,才评道:“不唯博学廉正,还很有原则。“ 高允目光恭顺,静听不语。 “你看,宋弘本来为光武帝推荐了沛国的桓谭,但他发现桓谭竟然在皇帝面前弹奏郑卫淫声,便申责罢黜了他。“拓跋焘抬头望向殿外,目光悠远,“光武帝能成为一代圣君,光耀千秋,全赖宋弘一般的文武之臣!“ 高允坐于对首,闻言微微欠身:“至尊圣明。臣以为,治国之道,首在得人。得贤臣则治,失贤臣则乱,自古皆然。“ 宗爱在一旁伺候,也连忙附和道:“至尊慧眼如炬,宋弘这般忠直之臣,正是我大魏所需。“ 殿内一时安静下来,只听得铜漏滴答作响。 逾时,拓跋焘又依书念道:“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 蓦地,他的声音变得低沉,带着几分感慨:“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念罢,拓跋焘深叹一声,半日不语。 见状,宗爱连忙奉上一盏温热的酪浆。 拓跋焘接过来慢慢啜饮,酪浆的奶香在口中弥漫。 良久,他才放下银盏,点评道:“可惜,宋弘若能再识些时务,成为大汉朝的驸马,岂不更好?“ 这话分明是在说宋弘辜负皇帝美意,拒不休妻尚主之事。 听得此言,高允眉头不自觉地蹙起。 他素来敬重宋弘这般守节不移的臣子,但此刻面对皇帝,却不得不违心进言。 一霎时,高允心思飞转如轮,见皇帝拿眼瞅他,才缓缓道:“臣也是如此以为。宋公接济亲友,是一人之无私;但若能迎娶公主,为君分忧,更是无私于天下。“ 言不由衷,高允的手指在袖中微微收紧。 以高允之迂阔,且有如此之论,拓跋焘自松了口气,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他将身子往前倾了倾,推心置腹道:“河西王叛死后,朕的武威公主,已然守寡快一年了。” 言及此,他目光变得柔和,带着几分愧疚:“有时候,朕会觉得自己真真亏待了她。当年,她是为了朕,才远嫁河西,结果落了一身病伤。眼瞅着公主都三十来岁了,竟形单影只......“ 高允见皇帝真情流露,忙接口道:“至尊可为公主择一良配,就像宋弘一样的人物。“ 他忖了忖:“公主为国远嫁,劳苦功高,如今正当享夫妻之情,天伦之乐。“ “有人呐,几日前便来求亲了,“拓跋焘的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朕琢磨着,倒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当年公主和亲之后,他也一直守护着公主。只是年龄稍小了些,也不是家中的嫡长子。“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守护公主?非嫡长子? 高允心中一动,这个求亲之人,莫不是李云洲? 其实,大魏并不如汉人那般在乎嫡庶,只不过,因着崔浩近来正倡言整齐人伦、分明族姓,无怪皇帝会有所顾虑。 高允暗忖一时,谨慎进言:“臣以为,为公主择配一事,一是要看这人是否忠于至尊,二是要看公主殿下心系何人,这才能保主君的幸福安乐。“ 他说得诚恳,目光坦然迎视皇帝。 一旁,宗爱忍不住扁了扁嘴,心道:都是千年的狐狸,崔浩是看不上鲜卑的“贵种“,高允又是看不上崔浩的“高门“,什么公主的幸福安乐,嘿,说得多好听! 但他面上不显,只是恭敬地站着,仿佛对这些朝政大事毫无兴趣。 听高允如此说,拓跋焘精神为之一振,豁然道:“如此,太医令不是最佳人选。“ “李太医令乃是忠志之士,如今亦是自由之身,臣倒觉得他与公主可成良配。“高允小心观察着皇帝的脸色,“臣不揣冒昧......未知至尊属意于何人?“ 念及李云洲与太子关系亲近,高允自然要为他说话。 拓跋焘忽然哈哈大笑,笑声在殿内回荡。他故作神秘地笑笑,指着《后汉书》道:“此人必令公主称心如意。“ 说罢,他收敛笑容,正色道:“来!往下念,往下念。“ 高允看出皇帝不欲多言,便顺从地接过书卷,继续为其讲解。 但心中却难免生出歧念,一时挂着公主的婚事,一时又想起崔浩那套整齐人伦的主张......喜欢平城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平城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