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藤花下的叹息 暮春的岐仁堂,檐角的铜铃缠着新抽的紫藤花。王秀兰扶着雕花栏杆坐下,手中的保温杯冒着枸杞菊花茶的热气,却驱不散她眉间的阴云。这位退休语文教师的左手始终按着胸口,仿佛那里压着一块无形的石头。 "岐大夫,您说这胸口闷得慌,就像被湿毛巾捂住了口鼻,连喘气都得使劲儿。"她解开羊毛开衫,露出浅紫色的内衣,"五年了,试过好多方子,参苓白术散吃了拉肚子,右归丸喝了胃胀,您说我这把老骨头,是不是没救了?" 岐大夫放下手中的《金匮要略》,目光落在王老师泛青的指甲上。诊室的窗台上,一盆菖蒲长得正旺,叶片上的水珠折射着阳光,像极了《黄帝内经》里"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注脚。"先伸伸手,让我看看舌苔。"他的声音像春风拂过宣纸。 王老师伸出手,掌心微微发潮,手指关节处有淡淡的瘀斑。岐大夫搭上脉枕,指下感觉脉沉弱如细流遇石,寸部尤其滞涩,仿佛春天的溪流被薄冰覆盖。再看舌苔,舌质淡红却罩着一层浊腻的白苔,像梅雨季节未干的窗纸,正是《金匮》所言"阳微阴弦"之象。 "最近是不是总觉得嗓子里有痰,吃饭也不香?"岐大夫翻开《脾胃论》,"《经》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您这是脾胃虚弱,痰湿阻滞啊。" 王老师点点头:"每天早上都要清半天嗓子,痰黏糊糊的。以前爱喝小米粥,现在喝两口就觉得胃胀,只能吃点软面条。"她忽然想起什么,"可之前大夫说我是气血虚,让补肝肾,怎么越补越难受呢?" 二、胸阳如日的破冰之辨 岐大夫起身走到窗前,指着远处被云层遮挡的太阳:"您看这日头,要是被乌云遮住了,地上的草木就会潮湿阴冷。咱们胸腔里的阳气,就像这太阳,《金匮要略》说'胸痹者,胸阳不振,阴寒上乘',您胸口闷痛,就是胸阳被痰湿这团'乌云'困住了。" 他从书架上取下《伤寒论》抄本:"仲景治胸痹,用瓜蒌薤白白酒汤辛温通阳,可您这情况特殊——舌苔浊腻,脉沉弱,说明不仅有寒,还有脾虚生湿。就像田里的土松了,雨水积着排不走,时间长了就沤根。" 王老师皱眉:"那为什么吃补药反而拉肚子呢?" "因为您的脾胃就像泡了水的海绵,再往上浇营养液,只会越泡越烂。"岐大夫从药柜取出竹茹,"您看这竹茹,《本草纲目》说它'治呕吐,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止肺痿,治五痔',性微寒却能清热化痰,就像给潮湿的屋子开风扇,先把浊气排出去。" 说到这里,他又拿起法半夏:"这法半夏,《神农本草经》称其'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燥湿化痰的本事一流。但单用温燥药容易伤阴,所以配竹茹,一温一凉,就像阴阳调和的夫妻,既能化痰,又不伤正。" 王老师忽然指着自己的喉咙:"那我这痰多、耳鸣,也是痰湿引起的?" "正是!"岐大夫点点头,"《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胃虚弱,水湿运化不了,就会变成痰浊,往上蒙住清窍,所以耳鸣;往下阻滞气机,所以胃胀。您之前用的右归丸是补肾阳的,可肾阳不足的根本在脾阳不升,就像树根烂了,光给枝叶施肥有什么用?" 三、温胆汤里的通阳密码 墙上的挂钟敲了十下,小安端来煎好的汤药。王老师看着碗里浮沉的竹茹、半夏,犹豫着问:"岐大夫,这温胆汤听着像治胆子小的,怎么能治胸闷呢?" 岐大夫笑着解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里的温胆汤,本是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但咱们活用它的思路——胆属少阳,主疏泄,脾胃属中土,主运化,痰湿困住脾胃,就像堵住了下水道,得先通利胆腑,才能让气机顺畅。" 他用汤勺拨弄药渣:"您看这方子,竹茹、法半夏、胆星化痰浊,枳壳、橘红理气机,云苓、白术、党参、苡仁健脾祛湿,丹参活血通络。就像一支工程队,先派竹茹、半夏当清道夫,把痰湿垃圾运走;再让枳壳、橘红当交通警,疏通堵塞的气机;最后用党参、白术当建筑工,把松垮的脾胃地基夯实。" 王老师忽然想起什么:"您说加了丹参,是不是因为'久病入络'?我看有些治心脏病的方子都用丹参。" "您这是活学活用啊!"岐大夫赞许地点头,"《本草经疏》说丹参'专入血分,其功在于活血行血'。您胸闷五年,痰湿久了必生瘀,就像沟渠里的淤泥积久了会变硬,丹参就是那把铁锹,既能化瘀,又不燥烈,正合'治痰先治血,血行痰自消'的道理。" 说到这里,他从博古架上取下《温热论》:"叶天士讲'初病在经,久病入络',您这病虽在胸阳,却涉及脾胃、肝胆、血脉,所以得用复方调治。就像弹古琴,单按一根弦调不准音,得几根弦一起拨弄,才能弹出和谐的曲子。"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四、梅雨季里的阳气复苏 一周后,王老师踩着新绿的青苔走进诊室,手里提着一袋新鲜菖蒲。"岐大夫,您看!"她解开外套,面色红润了许多,"胸闷胸痛轻多了,昨天还能一口气爬上三楼,摘了些菖蒲挂门上,闻着这香味儿,胃口都开了。" 岐大夫搭完脉,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寸脉已不滞涩,沉弱之象渐缓,这是胸阳渐复的好兆头。《难经》说'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您营卫不和,根源在脾胃虚弱,现在脾胃运化正常了,营血才能上奉于心。" 王老师从帆布包里拿出舌苔照片:"您看,白苔薄了不少,舌头也没那么胖了。" "这是痰湿渐化的表现。"岐大夫调整处方,"前方去胆星,加砂仁、陈皮。《本草纲目》说砂仁'补肺醒脾,养胃益肾,理元气,通滞气',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现在要加强理气和胃,就像梅雨季过后,打开所有窗户通风,让阳光彻底晒干潮气。" 说到这里,他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您之前喝的枸杞菊花茶要停了。菊花性寒,枸杞滋腻,只会助长痰湿。以后改喝陈皮生姜茶,《内经》说'辛甘发散为阳',生姜温胃,陈皮理气,正好助胸阳发散。" 王老师笑着点头:"听您的话,这几天早餐都吃山药莲子粥,中午炒点南瓜,晚上喝小米粥,感觉肚子里暖暖的,就像有个小火炉。" 岐大夫哈哈大笑:"这就对了!《脾胃论》强调'饮食不节则胃病',您现在就是在给脾胃'减负担、添柴火'。记住,晚上七点后别再吃东西,让脾胃也有休息的时间,就像机器运转久了,得停机保养。" 五、医案背后的时令哲学 小满时节,岐仁堂的紫藤花已结成豆荚。岐大夫在诊疗笔记中写道: "治王君之胸痹,关键在辨'本虚标实'之主次。前医泥于'虚则补之',却未察'标实碍补'之理,故用参苓白术散反泻,右归丸反胀。本案舌苔浊腻、脉沉弱,显属脾虚痰湿为标,心阳不振为本,故以温胆汤加味为先,化痰浊以通阳道,佐党参、白术健脾以绝痰源,丹参活血以防瘀阻,此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之法。" "观今之胸痹患者,多因久坐少动、嗜食肥甘、思虑过度致脾胃受伤,暗合《内经》'久坐伤肉,久思伤脾'之训。治疗当遵仲景'辛温通阳'之旨,更需顾护脾胃,如东垣'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论。本案用竹茹配半夏,寒温并用;枳壳配橘红,升降同施;党参配白术,气血双补,体现中医'调中焦以通四旁'之整体观。" 搁笔时,窗外传来布谷鸟的啼鸣。岐大夫望着药柜上的"温胆汤"药牌,忽然想起《黄帝内经》"人与天地相参"的教诲。在这个痰湿易生的季节,或许最好的养生之道,就是像温胆汤那样,既清浊又护正,让体内的"小太阳"始终温暖明亮。喜欢岐大夫的悬壶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岐大夫的悬壶故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