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想到杨修所说的“大势如此”,更是感到后怕。 他真率领弘农杨氏与成公子对抗,那可就不是他一人身死道消那么简单了,恐怕弘农杨氏都会效仿兖州的部分士族,从此沦为农户。 而且,前几日说科考时,荀彧还专门说过,凡抗拒朝廷之世家大族,其族人十年不得参与科考。 目前,弘农杨氏除杨修之外,本就没有大才之人,如果一旦沦落,又不能参与科考,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四百年的传承,祖上积累下来的“一门忠烈、世代贤良”之名…… 他知道杨氏在荆州南郡还有一个分支,可那个分支,似乎也没出什么大才之人。 更何况,自己目前未及半百,却已位列三公。 如此大好年华,真就要葬送在与成公子对抗之中吗? 纠结,万分的纠结。 此时,荀彧也发现在诸葛亮说出下一步的谋略后,群臣不仅不再开口,而且个个都出现了惶恐之神色,稍稍一想,便知是怎么回事了。 “诸公勿忧。”荀彧开始安慰群臣。 “成公子说过,在世人不知新农体系之利时,士族反抗也是情有可原。 “只不过,当年陶谦刺史和兖徐士族不应该听信谗言,而应该派人去青州仔细了解一下新农体系,判断对士族的利弊后,才来决定何去何从。 “如今,‘破坏春耕’之大罪已经犯下,陶谦与徐州当年参与的士族,总要受到惩罚。 “当然,我大汉律法不会轻易杀人,一切将不悖大汉律法。 “至于朝中诸公,则需要认真反思。 “在青州大学堂门前,不仅镌刻着‘圣道四为’,还镌刻着成公子另外几句话,我在这里给大家诵读一番。” 说完,荀彧站起身来,还整理了一下衣衫,严肃又崇敬地大声说道: “为人者,当良善为先。存善念、行善事;孝尊长,悌兄长;睦邻里,做良民。 “为士者,当堂堂正正。怀天下,忠于国;研学问,习实技;摒邪恶,远宵小;积于学,发于专。 “为官者,当坦坦荡荡。去私念,避奸佞;展长策、出方略;护万民,福一方;兴大汉、留史名。” 荀彧重新坐下,缓缓说道: “此三句,在青州被学子、士子称为‘立世三为’。 我荀彧本事不大,但必以‘圣道四为’和‘立世三为’为铭,终生不渝。” 此时,群臣明知成公子已经不会为“兖徐犯青州”和“同化”之策,而为难他们,但对比“圣道四为”和“立世三为”,他们还是觉得羞愧,脚趾头都在抠地了。 “对了,《汉报》社长委托我先与诸公打个招呼,凡是京官京吏,皆可为《汉报》撰写文章,均为《汉报》特约撰稿人。 “而按成公子的要求,为《汉报》供稿,同样要列为考成内容。 “一年后,《汉报》会增为八版。届时,评史论今、诗词歌赋、美食佳肴、民间新创、国策剖析、重大工程、异域风情等内容,皆会上报。 “我大汉,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大汉,本应是海纳百川的大汉。” 群臣皆都面露震惊之色。 他们不是为他们是否成为撰稿人而惊。 他们惊的是这成公子的抱负到底有多大! 很明显,成公子给他们展现的,是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大汉。 《汉报》社社长是谁? 在东汉末年不是很出名,但史上却是大大有名之人。 谁呀? 成语“悬梁刺骨”的主人公之一,“悬梁者”孙敬孙文宝。 他入青州大学堂求学,为了避免苦读之时打瞌睡,就把头发绑在屋梁之上,一打瞌睡,就会把他拽醒。 所以人送绰号“悬梁”。 而“刺股”的主人公则是战国纵横家苏秦。 大家议完《汉报》之后,就在荀彧的招呼下,共同商议北方各州刺史人选。 荀彧当然早就拿到了蔡成给他的名单,以及其理政能力的介绍。 所以,内阁很快就都通过了。 青州刺史田奇田立之; 冀州刺史荀攸荀公达; 幽州刺史田豫田国让; 并州刺史贾诩贾文和; 兖州刺史华歆华子鱼; 豫州刺史钟繇钟元让; 司棣将军厉志厉之远; 河南尹由郭全兼任;(京都洛阳所在的郡,称为“河南尹”。这既是地域之名,也是官职之名。——编者注) 凉州刺史姜冏姜仲奕。 华歆尚且有所耳闻,但姜冏是谁,却没人知道。 可如果提起姜维,还会有人不知道吗?只要读过《三国演义》之人,必然耳熟能详。 姜维,就是姜冏的儿子。 姜维遗传了姜冏的基因,文武兼通。 姜姓是凉州的大姓,而姜氏一族,在凉州也是颇有威望。 虽然姜冏只是天水郡的功曹佐官,可野草组织早就把姜冏的能力上报给了蔡成。 蔡成列出大汉各州人才的名单,野草组织负责收集这些人才的资料,然后再交与监察司派人暗地里考察。 所以,大汉各州人才,早在监察司的视线范围内。 比如说正史中创建了“九品中正制”的陈群陈文长; 颍川戏忠戏志才; 颍川大儒司马徽司马德操; 颖川名士徐庶徐元直; 庐江名士周瑜周公瑾; 襄阳汉代大儒庞德公,也就是说出“卧龙、凤雏,得一而安天下”的那位; 徐州的张昭张子布; 徐州的张纮张子纲; 陈留的边让边文礼…… 兖州程昱是“兖徐犯青州”的兖州一方主谋之一,已经被朝廷通缉,就不在征辟名单上了。 可以说,荀彧根据蔡成的名单,对名单上的人,除程昱、司马徽、庞德公等几人外,全部发出了征辟文书,颇有把东汉末年名士一网打尽之势。 至于青州的华歆华子鱼、陈宫陈公台、满宠满伯宁等人,自不必说,早就在青州牧府任职了。 其中,满宠还是蔡成一手培养的刑律方面的人才,也是刑部尚书的递补人选。 别看满宠如今刚满二十岁,可其在刑律方面的造诣可是不亚于任何人。 蔡成从他十五岁就开始培养起,他又勤奋。这五年间,他已经对大汉原有刑律和蔡成的新刑律,熟之能详。喜欢三塑强汉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三塑强汉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