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语纪元 · 元年 · 五月初七 西域旧唐道 · 敦煌西八里 · 汉胡旧碑群南缘 长风卷沙,古道沉尘。 沈茉凌站在一块半埋于沙丘下的残碑前, 碑上文痕断裂,字形奇异,既非隶篆,也非胡文, 更像是某种混合语言的缝合遗痕。 她意识到—— 这是“第十六页”的入口, 一个用“被遗忘的多语种记录”拼凑出的文化夹缝。 — 一|碑下石辞:三语共刻 沈茉凌清理沙土后,发现碑文分三层: 最上层为汉唐官式楷书; 中层刻有粟特商旅文; 最底层,则为佚名笔法,风格介于胡语与梵文之间。 她试着拼读,却发现三语内容毫无一致性: 汉文记录边防将军更替; 粟特语写着月市贸易回忆; 第三语则是一段哀悼词,题为《火下之诗》。 她第一次看到如此明确的语言断裂共存: “他们不是翻译彼此, 而是各自说完,刻在同一块碑上。” — 二|泠言的判断:“官辞”压制与“民辞”流失 沈茉凌将内容上传后,泠言在远频道: “这块碑,是‘官辞主流’的一个投影。” 他补充: 唐朝对西域边防地的语言实行“主记语言优先”; 少数民族书写可并存,但必须附属于汉文之下; 非政令性文书往往流失,或被刻于石背、石侧。 “他们从没禁止别的语言, 只是让它们永远看不见。” — 三|沈茉凌进入“旧语谷” 她跟随古路,进入一片峡谷地形,塔图将此地标注为“未明音源域”。 途中,她遇见一位老者,手提破笔,无言,只递给她一块刻板, 上书四字:“无译之辞”。 她意识到: “有人在这片边陲之地, 保留着一段无法归类的表达体系。” — 四|“旧语馆”的发现 在谷腹,她找到一间岩壁藏所,内部存有百余碑拓稿、书板与刻语石。 内容杂乱,但有以下共通点: 所有语言都未被塔制识别; 所有书写者都未署名,仅用图章表示; 有一类通用记法:以语言出现频率标注“真实度等级”。 沈茉凌命其为: “边防旧语·文化残页系统” — 五|第十六页 · 首次频动 就在她读取其中一块刻有三语交织碑时,频布自动震动。 布纹浮现: 页编号:16 表达方式:多源交错 · 权力主导型语言压制场域 状态:记录型、争议未归档 第十六页由此正式“初显”, 但塔心未能确认其“归属语言”。 — 六|她提出“语言沉降假说” 回塔后,沈茉凌写下语言报告: “边疆之语从不直接对话, 它们先在石上对峙, 再在历史中沉默。” 她提出塔史首次语言假说: **“语言沉降”即: 多语种在政令文化压制中被迫沉默,最终失声而亡, 但刻石尚在,频率犹存, 唯未被重新聆听。” — 七|第十六页争议浮现 诗律议会发起反对意见: 此页无核心语言; 表达断裂,缺乏语法共识; 属“非逻辑编年页”,不宜入塔主频系。 昭之反问: “若你不承认它的存在, 是它虚假,还是你不愿承认你无法读懂?” — 八|沈茉凌将其命名为:《旧辞之页》 她正式录入塔心时,拒绝使用语言命名, 只写下: “第十六页 · 旧辞之页 · 被政令覆盖的真实。” 塔心纪录史官留下标注: “此页非为表达而生, 为了纪念那些未曾有机会开口的文化。” — 尾声|碑域之南 · 火沙震动 夜半,一道频律风席卷敦煌西境。 星槿密频告急: “第十七页频波自塔制外浮现, 来自一种完全陌生的‘全象语体系’。” 沈茉凌起身望向南方。 “如果表达不再需要器官, 那文明,将成为全身的语言。” —喜欢深渊集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深渊集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