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她在实验室进行材料生长实验;晚上,分析数据、阅读文献;周末,给母亲和家乡亲友写信。 "汪璒,所里决定派你去日本参加国际半导体材料会议。"十月底的一天,赵所长突然通知她,"你的论文被选为大会报告。" 汪璒正在调试真空系统,手套上沾满油污:"我去?会不会太年轻了?" "就是要让外国人看看,中国有这么年轻的科学家!"赵所长激动地说,"你的GaAs掺杂技术是世界领先的。" 这是汪璒第一次出国。临行前,她特意回了趟汪家村。家乡的变化更大了,不少人家盖起了二层小楼,村口还开了家杂货铺。 "璒璒!"张娜小跑着迎出来,身后跟着两个蹦蹦跳跳的小孩——大哥家的双胞胎,"快叫姑姑!" "姑姑好!"两个孩子齐声喊道,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传说中的姑姑"。 家里装了电话,这是汪璒用奖金给安的。张娜现在成了村里的"名人",不仅因为有个科学家女儿,还因为她自己当上了村妇女主任。 "孙贾军那小子去年贪污公款被抓了,"吃饭时张娜说起村里的事,"他爹孙大富想找你哥说情,被铁柱一口回绝了。" 汪璒筷子一顿:"他没找您麻烦吧?" "他敢!"张娜如今说话底气十足,"我现在是县人大代表,上次开会还跟县长握过手呢!" 看着母亲自信的样子,汪璒心里暖暖的。这个曾经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村妇女,如今能熟练地读报纸、算账目,甚至能给村里妇女讲解计划生育政策。 离家前一晚,汪璒接到一个意外电话。 "是汪研究员吗?我是路杊。"电话那头的声音成熟了许多,"听说你要去日本参会?" "你怎么知道?"汪璒惊讶地问。 "所里向我们单位咨询过安保事宜。"路杊顿了顿,"我刚好负责这部分工作。" 汪璒这才知道,路杊已经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到了某军工科研单位,具体工作属于机密。两人聊了些技术话题,路杊对她在半导体材料上的突破很了解,甚至提出了一些专业建议。 "你懂这个?"汪璒很意外。 "工作需要。"路杊简短地回答,"对了,日本那边有人对我们的技术很'感兴趣',你多小心。" 挂掉电话,汪璒陷入沉思。路杊的提醒不是空穴来风,前世她参与过多次技术保密工作,知道半导体材料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十一月的东京繁华得令人目眩。汪璒穿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藏蓝色西装,站在帝国饭店的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宣读论文。台下坐满了各国顶尖学者,闪光灯不断亮起。 "请问汪博士,您是如何解决p型掺杂的活化率问题的?"提问环节,一个金发男子用带有德国口音的英语问道。 汪璒早有准备:"通过引入双受主能级,具体参数请见论文第15页..." 报告大获成功。会后,好几所外国大学提出邀请她去做访问学者,都被她婉拒了。 "汪博士,久仰大名。"一个西装笔挺的亚裔男子拦住她,"我是NEC公司的田中,想跟您谈谈合作可能。" 汪璒警觉起来。前世的反间谍训练让她立刻察觉到异常——这个"田中"的日语发音很不自然。 "抱歉,我的研究属于国家项目。"她礼貌而坚决地拒绝。 当天晚上,汪璒发现酒店房间有被翻动的痕迹。她假装不知情,却悄悄在行李箱里设置了简易警报装置——用一根头发丝和回形针制作的机关。这是特种兵的基本功。 第二天早上,头发丝断了。汪璒冷笑一声,将计就计地在笔记本上留下几页"实验记录",上面满是错误公式和虚假数据。 会议最后一天,汪璒在回酒店的路上明显感觉到有人跟踪。她故意走进一家拥挤的电器店,利用身材小巧的优势迅速摆脱了尾巴。 "汪璒同志,欢迎回国!"海关通道,一个穿便装的男子检查她的证件后低声说,"请跟我来特别通道。" 在特别接待室,汪璒详细汇报了在日本的异常情况,包括那个可疑的"田中"和房间被搜查的细节。 "你的判断很准确。"便装男子——安全部门的王处长赞许地说,"那个所谓田中,我们已经盯了很久了。这次多亏你机警。" 回到所里,汪璒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她的发现帮助安全部门挖出了一个潜伏多年的工业间谍网。赵所长特意开了瓶茅台庆祝。 "小汪啊,部里决定给你的项目追加两百万经费!"赵所长红光满面,"还要给你配专职保卫人员。" 汪璒却高兴不起来。她刚刚收到家信,说家乡遭遇了五十年一遇的洪水,全村被淹,幸好家人及时转移。 "所长,我想请一周假。"她突然说。 "现在?项目正在关键阶段啊!" "我有重要的事。"汪璒坚定地说。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天晚上,汪璒登上了开往家乡的火车。随身带的不是换洗衣物,而是一箱电子元件和工具。 洪水过后的汪家村满目疮痍。房屋倒塌,农田被毁,电线杆东倒西歪。临时安置点设在附近高地的学校里,村民们挤在教室里,靠政府发放的救济粮度日。 "璒璒!你怎么回来了?"张娜又惊又喜地抱住女儿。 "妈,通讯恢复了吗?"汪璒急切地问。 "哪有啊!电话线全断了,连县里的救灾指挥都靠人跑腿传话。" 这正是汪璒担心的。她立刻打开行李,开始组装设备——用电池供电的短波电台和几个简易对讲机。 "这是......"张娜疑惑地看着女儿忙活。 "应急通讯系统。"汪璒头也不抬地焊接电路,"我设计的,可以在没有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实现短距离通讯。" 当晚,汪璒的系统就派上了用场。当第一个对讲机里传出县救灾指挥部的声音时,在场的村干部都惊呆了。 "汪家闺女啊,你救了全村人啊!"老支书激动地说,"刚才指挥部说,明天会有直升机空投物资!" 接下来几天,汪璒的通讯设备成了救灾的中枢神经。她不仅修复了对讲机网络,还用短波电台联系上了省防汛指挥部,为灾区争取到了更多救援资源。 "汪璒同志,我是省防汛总指挥李明。"电台里传来沉稳的男声,"你的发明太及时了,我们想在全省灾区推广,可以吗?" "当然,我把设计图传真给您。"汪璒回答,同时注意到角落里路杊的身影。他穿着军装,正帮忙分发物资。 两人目光相遇,路杊微微点头,没有过来寒暄。汪璒也只是挥了挥手,就继续调试设备。在这种时刻,私人感情必须让位于救灾重任。 一周后,当基本通讯恢复,汪璒准备回京时,县领导特意来送行。 "汪博士,我代表全县人民感谢你!"县长紧紧握住她的手,"这个通讯系统至少挽救了几十条生命!" 回所的火车上,汪璒思绪万千。前世作为军人,她直接保卫国家;今生作为科学家,她通过技术间接服务人民。两种方式,殊途同归。 "汪璒!你可算回来了!"刚进所门,林芳就急匆匆地迎上来,"出大事了!孙贾军向纪委举报,说你家的新房是用科研经费建的!" 汪璒愣了一秒,随即冷笑:"愚蠢。" 原来,孙贾军贪污案二审在即,他狗急跳墙,企图拉汪家下水。举报信里声称汪璒将国家科研经费挪用给老家盖房,还附了汪家新房子的照片作为"证据"。 "所长让你马上去他办公室。"林芳忧心忡忡地说。 赵所长办公室里气氛凝重。除了所长本人,还有纪委的两位同志。 "汪璒同志,请解释一下这笔款项。"纪委干部推过来一张银行流水单,显示张娜账户去年存入五千元。 "那是我获得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奖'奖金,完税后四万八千元,给母亲五千元盖房,其余都用于科研了。"汪璒从容回答,"这是奖金证书和完税证明。" 她从随身带的文件夹里取出早就准备好的材料。前世的反腐经验让她养成了保留所有财务凭证的习惯。 "至于举报信说的'挪用科研经费',纯属诬陷。"汪璒又拿出一份材料,"这是我所有科研经费的使用明细,每一笔都有据可查。" 纪委同志仔细核查后,脸色缓和下来:"看来是有人恶意举报。不过按规定,我们还是要实地调查......" "我理解。"汪璒点点头,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孙贾军的父亲孙大富在去年,曾试图敲诈我家,我有录音证据。" 这是她的杀手锏。上次回家时,她特意教母亲使用录音笔,就是为了防备孙家父子。 三天后,调查组从汪家村回来,不仅洗清了汪璒的嫌疑,还带回了孙大富威胁张娜的录音。孙贾军因诬告陷害罪加刑两年,孙大富也被拘留调查。 "小汪啊,你这一手太漂亮了。"事后赵所长感叹,"连纪委同志都说没见过这么完整的自我证明的材料。" 汪璒笑而不语。前世的反间谍训练,没想到在今生派上了这种用场。 1988年春天,汪璒的应急通讯系统获得了国家专利,并被列入民政部救灾物资采购目录。更令人振奋的是,她主导研发的新型半导体材料成功应用于某型军用雷达,性能提升40%。 "汪璒同志,祝贺你!"庆功会上,一位穿军装的中年男子向她敬礼,"我代表装备发展部感谢你的贡献。" 汪璒认出了对方肩上的将星,郑重回礼:"这是我应该做的,首长。" 会后,赵所长告诉她一个惊人消息:所里决定破格推荐她为研究员(正高级职称),这在科学院历史上绝无仅有。 "你还不到十八岁啊......"赵所长感叹,"我这辈子没见过你这样的天才。"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汪璒望向窗外盛开的樱花,思绪飘回前世牺牲的那一刻。如果那时有人告诉她,她将以这种方式继续报效国家,她一定不敢相信。 "所长,我想申请一个新课题。"她突然说。 "什么课题?" "量子点激光器。"汪璒的眼睛闪闪发亮,"这将是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核心。" 赵所长惊讶地张大嘴:"这可是国际前沿啊!我们连分子束外延都还没完全掌握..." "所以才要抓紧。"汪璒坚定地说,"我不想总是追赶,我想领先。" 当天晚上,汪璒给母亲写了封长信,详细解释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她知道张娜看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她希望母亲了解女儿在做什么——为了这个国家,为了像汪家村这样的千千万万个村庄,不再因技术落后而受制于人。 信的最后,她写道:"妈,我很好,勿念。您多保重身体,等我的好消息。" 放下钢笔,汪璒走到窗前。北京的夜空难得晴朗,几颗星星倔强地穿透城市的灯光,闪烁着微弱却坚定的光芒。就像她一样,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发着自己的一份光。 中科院半导体所的深夜,走廊尽头的实验室仍亮着灯。 汪璒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将第三杯浓咖啡一饮而尽。电子显微镜的屏幕上,量子点的排列依然不够均匀——这是困扰她三个月的问题。 量子点激光器的理论设计已经完成,但实际制备中,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尺寸总是存在偏差。 "再来一次。"她自言自语地调整分子束外延设备的参数,指尖在控制面板上飞快地跳动。 这是1988年的秋天,汪璒刚满十七岁,却已领导着中科院最年轻的科研团队。量子点激光器是她主动请缨的前沿课题,连赵所长最初都持保留态度。喜欢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又名做梦吧你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又名做梦吧你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