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徐慧真的女儿、苏萌,还有赵欣梅也来了,都是关响的好朋友。 “苏萌,我和春明一定会回来的。” 程建军在车上挥手,他对苏萌有好感。 苏萌挥了挥手,却没有说话。 载着学生的卡车出发了,李建设心中泛起一阵惆怅,这么多年养育的儿子,如今就要去乡下务农。 …… “李主任,您放心,我会妥善处理的。” “小杨,等我这边忙完,我会到村里看你,就说是以访友的名义来。” 关响那边无需特别关照,你也不要提起认识我,传出去对我们都不好…… 李建设挂断电话,大宝还未抵达公社,他已经提前打了招呼。 电话那头是他下乡时结识的杨广安,如今已是小清河村的党支部书记。 “欣梅,快进来,站门口做什么?” 他刚通话时看见赵欣梅在门口徘徊,料想她并非随意经过,而是有事找自己,见他在通电话便没贸然闯入。 “叔叔!” 赵欣梅走进屋内,她刚送完关响,顺路来到李家,不久后李叔会上班,她将搭车前往学校。 “刚才的话你听到了?” 李建设嘴角含笑,觉得这不过是寻常事。 “听到了,叔叔,原来您还认识公社的书记啊!” 赵欣梅惊叹,李叔真是神通广大。 “我曾在农业部任职,常下乡调研,因此结识了几位朋友。” 李建设简单说明后问道:“欣梅,你来找我是有什么事?” “确实有事,叔叔,我想知道像我这种不下乡的人,街道是否会尽快安排工作?” 赵欣梅虽然读到高一又混了两年才毕业,但已无法继续学业,必须开始工作。 “会安排的,不过不会那么快,年后那些必须下乡的人都走了,才能给你们这些留城的分配岗位。” 李建设打量着这姑娘,不知吃了什么长大,竟比秦淮茹还要壮实,真是个健康的孩子。 “那挺好。” 赵欣梅问完工作事宜后去了厨房帮忙。 午膳过后,李建设先将秦淮茹送往工厂上班,接着送赵欣梅去学校,途中忽然起了兴致,想回母校看看,顺便打听复课的情况。 如果不恢复上课,学弈和朝阳只能一直读小学,要知道学弈已经十五岁了。 小学生通常不用下乡,除非没考上初中,但这只能怪运气不好。 汽车在校门口停下,出乎意料地看到不少人聚集。 赵欣梅急忙说道:“叔叔,好像在贴下乡名单。” “估计是,近处的已经出发,远处的也应该安排好了。” 李建设拉开车门一同下车。 “叔叔,我去看看有没有牛淑荣的名字。” 赵欣梅走上前查看公告栏,却没找到好友的名字,反而自己的名字赫然在列。 “咦?” 李建设也发现了,建湖农场那一栏分明写着赵欣梅的名字。 可她明明没报过名啊! 再说,赵欣梅本不用去的,她家的大哥早就下乡去了直。 这其中有蹊跷,看来是修正力在作祟,硬要把赵欣梅送到建湖农场。 尽管他不清楚后续剧情,但这并不妨碍他插手。 送走一个人,距离或许会产生美感,又有什么关系呢? “欣梅,你报名了吗?” “叔叔,我没报名,我不想去下乡。” 赵欣梅几乎急得哭出来,家中老母卧病在床,父亲打扫卫生勉强维持生计,根本没有多余的钱。 她要是走了,母亲怎么办?还能活下去吗? “应该是有人故意针对你,上了公告栏的事很难改。” 李建设说得没错,即便是他,也只能提前预防,而能随意加人,那自然越多越好。 多走一个,就能少一个岗位的问题;无业青年减少,整个局面也会改善。 “谁会跟我过不去呢?我平时没得罪过谁。” 赵欣梅想到要去条件恶劣的建湖农场,整个人都懵了。 “欣梅,别急,先去工宣队问问情况。 我得回厂处理点事,稍后我会去你家找你,看看怎么办。” 李建设看了眼手表,下午还有个会议,不能在这里耗太久。 “叔叔,你一定要来啊!” 赵欣梅现在唯一能依靠的只有李叔叔了。 “嗯,晚些就到你家。” 李建设转身登上车厢,凝视着校门口欢腾的学生们,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 物极必反,人满为患时总得修剪一番,只是这种调整苦了那些保持清醒的人。 赵欣梅急忙赶至工宣队了解情况,却得知由于下乡名额不足,革委会主任开口帮忙,让她顶替了牛淑荣的位置前往建湖农场。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令她难以置信,万万没想到害她的人竟是自幼一起长大的挚友。 “赵欣梅,早点回家准备吧,过几天你就得去下乡了。 名单已上报知青办,无法更改……” 赵欣梅恍惚地往家走,经过牛家时听见里面传来的笑声,心中愈发愤懑。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凭什么?这不公平! 仅仅因为牛淑荣的父亲是革委会主任,而自己的父亲正在接受劳动改造,事情就这样被决定了? 赵欣梅坐在自家门槛上,久久沉默。 突然,她想起自己并非毫无依靠,还有叔叔李建设,他是万人厂的革委会主任。 …… 李建设开完厂里的会议后直奔广播站,之后嘱咐于海棠去通知秦淮茹下班后自行回家。 他则赶往四合院,那里的一位聋老太太病重。 本来秦淮茹也想一同前往,但因怀孕避开不去。 顺便,他打算去见见村里即将下乡的年轻人,这些人日后或许有机会成为他的助力,也能获得些许小回报。 …… “秦师傅,您忙着呢。”于海棠步伐轻盈地来到二车间。 “于海棠,找谁?”秦淮茹满脸惊讶,不远处梁拉娣投来不善的目光,早听说这姑娘心思诡谲。 “秦师傅,李主任让我来告诉您,他去四合院看望老太太了。” 于海棠注视着秦淮茹,虽年纪渐长,但仍寄希望于生育来维系与李建设的关系,毕竟她还年轻。 “哦,李主任为何特意让你来说这事?” 秦淮茹心中一颤,这么多年过去,他似乎仍未忘怀。 “他在离开前,到广播室送了一份文件。” 于海棠没多说什么便离开了,快下班了,她要去广播室播报消息。 话说关响送来的这一批孩子都被安排在了良乡公社,数量着实不少。 卡车直接开进公社院子,正好赶上饭点,大家就开始用餐,司机师傅也蹭了一顿。 "小清河村的知青到这里集合!" 杨广安吆喝了几声,很快就把人聚齐了,一共十五个孩子,其中只有五个是女生。 这样的男女比例看似不均,实则常见,毕竟家里孩子多时,不是每个女孩都有机会读初中的。 即便是在城里,也有不少不上学或只读小学的女孩。 知青们都对新生活充满期待,在大食堂用餐。 饭菜是大烩菜配棒子面窝头,还有新鲜红薯。 在这个季节,能有白菜萝卜已经不错了,至于细粮,根本见不到。 都来到农村当知青了,还以为会有城市的定量供应呢。 "关响,这条件也太艰苦了吧。" 程建军拿起窝头,顿时傻眼了,后悔不已。 干爹给了他一百块,他自己存了些钱,再加上父亲给的路费,全用来买了一块手表,结果现在花光了。 出发时他没带一粒粮食,才吃了第一顿饭,就觉得自己撑不下去了。 "不算差的,每人两个窝头、一根红薯当作主食。" 关响咬了一口窝头,满口都是儿时父亲的味道。 那时他吃粗粮,父母却悄悄吃细粮,心里很不是滋味。 韩春明也说:"这已经很好了,我听说以前去黄土高原插队的人,吃的可是黑馍馍呢。" 春明家里人口多,长期吃粗粮,偶尔搭配些细粮,窝头对他们来说再平常不过。 这下只有程建军一个人觉得难以下咽,棒子面噎得慌,嗓子也发干,吃多了甚至觉得嗓子都哑了。 由于玉米磨得不够细,颗粒粗糙,要是混合些白面做二和面还行,单吃棒子面,虽然闻着香,实际口感却不佳。 一顿饭下来,这一桌其他知青反应各异,但都接受了窝头,把分到的窝头和红薯吃得干干净净。 程建军担心挨饿,硬着头皮吃完,当场就想给家里写信,不,是想打电话,看看能不能寄些细粮过来。 “都吃好了?外面准备好了牛车,把行李装上,人跟着车走,到了村子里再安排住宿。” 杨广安不用点名,一眼就认出了李关响,那熟悉的身影仿佛带着当年公社领导来访的气息,模样也有几分相像。 “好嘞!” 小清河的十五个知青开始搬运行李,趁机和其他同伴告别。 虽然同属一个公社,但今后想见面可不容易。 接下来,他们得各自到生产队干活,这些孩子中会种地的屈指可数,生活可没那么简单。 有些人连做饭都不会,给粮食也不会煮熟吃。 杨广安将知青分成两组,分别安置在两户农家小院,男女分开。 其中一处就在他家附近,方便照应。 “关响、韩春明、程建军……你们就住这里了。 先说下规矩,前三个月会有专人教你们做饭,之后就得自己动手了。喜欢四合院:截胡系统开局躺赢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四合院:截胡系统开局躺赢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