妯娌两个的社交圈子不说天差地别,也是毫不相干。
王夫人一开始手忙脚乱,后面也没长进多少。
主要是王家的女儿不读书,张夫人嫁过来之后带进来的那些人脉,都是颇通诗书礼仪的。
说句不好听的,人家当面骂她,她都听不懂,更别说和人正常交往了。
一来二去的,王夫人也烦了,干脆就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多方拉拢贾家和王家的世交,也就是勋贵武官人家。对于那些文官,人家看不上她,她也不去拿热脸贴冷屁股。
林如海是文官,不管贾敏出身如何,为了丈夫和女儿的前程,她入京之后需要积极交往的,也得是文官清流人家。
史太君也知道如今的贾家暂且不能对女儿有所助益,也就干脆没提带女儿认人的事。
又过了半个月,从内阁传出圣人旨意,除林如海礼部左侍郎之职。过了年之后,又有旨意降下,命林如海兼任翰林院侍讲学士,逢三逢五入文华殿为太子启蒙讲书。
当今太子讳周,年方四岁,和晋王府的怀嘉郡主同岁,比他的女儿林黛玉大了一岁。
太子徒周入学,也就意味着和他同岁的堂姐徒佩瑶也到了入学的年纪。林黛玉虽然才四岁,但也得承担起伴读的责任,跟着佩瑶进宫,每五天才能回家一次。
四岁的孩子过于年幼了,哪怕黛玉再怎么聪慧懂事,也难免思念父母。
休沐的时候,佩瑶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瑶光入宫时又当闲话说给了太后和皇后,圣人又从皇后那里听了一耳朵。
许是为了给文臣施恩,圣人大手一挥,干脆就让林如海逢二的时候也给公主、郡主们讲学,好让他们父女能够相见。
对此,林如海自然是感恩戴德,不但办差越发用心,对皇子、公主们也是倾囊相授。
跟着林如海学了两个月,佩瑜就听从母亲的吩咐,开始试探着找林如海请教一些官场上的事。
当时林如海也没想那么多,只以为是小姑娘们好奇,就推最为活泼大胆的怀懿郡主来问。
他随口讲了些浅显的,意在让这些泡在蜜罐里长大的小姑娘们知道人心险恶,日后莫要轻信于人。
但佩瑜自然不会满足于此,已经入学了几个公主也不会就此止步。
随着他们请教的问题越发深入,林如海意识到:只怕是圣人让他们入尚书房的恩典,养大了这些皇室贵女的野心。
这种事情他可不敢擅做主张,只好当时搪塞了过去,事后面见圣人时,隐晦地说了出来。
他心里暗暗叹息:皇子争权都会被圣人忌讳,更何况是公主和郡主?只怕今日过后,公主们入上书房读书的特权,就要被取消了。
其实他挺能理解圣人的心思。
圣人好歹还有一个儿子,他膝下却真的只有林黛玉一个女儿,只好把女儿充作男儿教养,聊以蔚怀罢了。
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让自己的女儿将来也能像儿子一样入朝为官。
想来圣人也是这个心思。
却不想,得了他的禀报之后,圣人却没有如他想象中的一般动怒,甚至用一种古怪的眼神看着他。
林如海背上一寒,迅速意识到,恐怕自己是误会了什么。
正在他思索之时,就听见圣人悠悠道:“林卿忠贞,朕早已知晓。却没想到,卿是如此的奉公守法,真就半点骨肉私情都不念。”
骨肉私情?
他父母都已仙逝,现有的族人也都出了五服,能和他称得上“骨肉私情”的,除了女儿林黛玉,再也不做他想。
圣人为何要说这些?为何要在这个时候说这些?
虽然听圣人的语气,好像并未动怒,他却不会傻乎乎地以为圣人是在夸奖自己。
语气虽然平常,可话里话外的意思,分明是在嘲讽他过犹不及。
难不成……
一个从不敢想的念头忽然闯入脑中,林如海猛然一惊,顿时就明白了过来。
——却原来,养大皇室贵女的心,就是圣人的本意。
那么,他的女儿作为郡主的伴读,之后岂不是也有机会入朝为官?
这……这……牝鸡司晨,当真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