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的正阳门外,朱雄英的车驾终于出现在守城将士的视线中。 两日前,当朱雄英的车队还在百里外的官道上行进时,那名奉命迎接的锦衣卫千户张诚便快马加鞭赶回应天复命。 "陛下,太孙殿下说..."张诚跪在乾清宫的地砖上,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说不是什么大功劳,请陛下不必大张旗鼓地迎接。” “殿下只盼着...盼着回家与陛下、太子殿下一起吃顿家常便饭。" 朱元璋正在批阅奏折的朱笔微微一顿,抬眼看向跪在地上的锦衣卫:"真是这么说的?" "千真万确!"张诚连忙叩首,"殿下还说...说陛下日理万机,不该为这等小事劳神。" 老朱放下朱笔,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这个孙儿啊,立下这般大功还如此谦逊。 他起身踱到窗前,望着宫墙外隐约可见的官道方向。 "传旨,"朱元璋突然转身,"取消午门外的仪仗,不必准备卤簿大驾了。" 大太监正要领命,却又听老朱补充道: "不过明日的朝会,所有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必须到场!咱要在奉天殿上,让满朝文武都来迎接大孙儿!" 城门口。 虽然朱元璋听从孙儿的建议没有大张旗鼓地迎接,但城门内外早已挤满了自发前来迎接的百姓。 "太孙殿下回来了!" "听说殿下在江南又立了大功!" “是啊!又铲掉了几个祸害百姓的世家蛀虫呢!” 百姓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脸上洋溢着真挚的笑容。 奉天殿内,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手指不停地敲击着扶手,眼睛时不时瞟向殿门方向。 朱标站在一旁,虽然面色平静,但紧握的拳头却暴露了他内心的激动。 "陛下,太孙殿下到宫门外了!"大太监快步进殿禀报。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又强自按捺住坐了回去:"快宣!" 当朱雄英迈入大殿时,文武百官齐刷刷地行礼。他快步上前,跪倒在丹墀之下: "孙儿参见皇爷爷,参见父王。" "快起来快起来!"朱元璋连连摆手,眼睛不住地打量着孙儿,"让咱好好看看...瘦了,也黑了!" 朱标也忍不住上前两步:"这一路可还顺利?" "回父王,一切顺利。"朱雄英恭敬答道,随即转向满朝文武,"此次南下,承蒙各位大人鼎力相助,方能顺利铲除江南几大世家,收服江湖门派为朝廷所用。" 奉天殿内,兵部尚书沈溍率先出列,这位年近六旬的老臣双手捧着象牙朝笏,激动得连声音都有些发颤: "殿下过谦了!老臣拜读殿下所作《宴群英》,当真是气吞山河,壮志凌云!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道尽我大明气象啊!" 说着竟从袖中掏出一张誊抄的诗稿,显然早已烂熟于心。 殿中几位武将见状,都忍不住偷笑——这老尚书平日里最是严肃,今日竟也做起了追星的勾当。 翰林学士刘三吾不甘示弱,立即上前一步,他那把花白胡子激动得直翘: "殿下此诗,老臣反复诵读十余遍,每每令人热血沸腾!'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何等气魄!何等胸襟!"说着竟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活像个私塾里背书的学童。 大太监在一旁看得分明,只见武将队列中,大部分兴奋不已,只要个别几个似乎没怎么听懂诗中含义,只是随大流的拍手叫好。 而文官那边,几个年轻御史虽然嘴上奉承,嘴角却带着几分不以为然。 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 他看似随意地摩挲着龙椅扶手,实则连每个人眉毛抖动的次数都数得清清楚楚。 老朱心里跟明镜似的:沈溍这老家伙是真心佩服,他那张诗稿都摸出毛边了;刘三吾虽然夸张了些,但也是实打实的欣赏;至于其他人... "陛下,"一个阴柔的声音突然响起,只见礼部右侍郎周祯笑眯眯地出列,"臣以为,太孙殿下此诗当刊印成册,颁行天下学宫,让莘莘学子都能沐浴殿下文采。" 朱元璋眯起眼睛——这个周祯,去年还上折子参过雄英"结交江湖人士,有失体统"呢。 老朱不动声色地看向孙儿,想看他如何应对。 朱雄英微微一笑:"周侍郎过誉了,诗词小道尔,治国才是根本。此次南下,孤更在意的是整顿吏治、安抚百姓。" 这话说得滴水不漏,既没接周祯的奉承,又点出了自己的政绩。 "说得好!"朱元璋一拍龙案,震得茶盏叮当作响,"诗词再好,不如实绩来得实在!” 三大秘书长在听到此言后也频频点头。 他们三人都是做实事的人,但台下有不少文官听到诗词是小道后纷纷露出不赞同的表情。 刘三吾闻言,手中朝笏"啪"地一声掉在地上,这位年过六旬的老翰林颤巍巍地出列,"殿下此言差矣!诗词乃圣人教化之道,岂能谓之'小道'?" 国子监祭酒张显宗也立即上前,面色涨得通红:"殿下!自孔圣删《诗》以来,诗词便是修身养性之根本。若无诗词文章,何以明礼义、知廉耻?"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 不少文官纷纷附和,有几个年轻翰林甚至激动得眼眶发红,仿佛听到了什么大逆不道之言。 朱雄英不慌不忙,等议论声稍歇,才缓缓开口: "刘学士、张祭酒,二位误会了。” “孤并非轻视诗词文章,而是认为..."他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治国平天下,光靠吟诗作赋是远远不够的。" 他走到大殿中央,声音清朗:"诸位可曾想过,为何南宋文采风流,却终究难逃亡国之祸?" 这个问题如同一盆冷水,浇在那些激动的文官头上。 刘三吾张了张嘴,却一时语塞。 "孤近日翻阅史书,"朱雄英继续道,"发现南宋一朝,光是《全宋词》就收录了两万余首。可与此同时,他们的火器比不过蒙古,战马养不过蒙古,甚至连粮食产量都逐年下降。" 工部尚书秦逵眼睛一亮,忍不住插话: "殿下明鉴!臣查阅过,南宋末年江南亩产竟比北宋时还低了两成!"喜欢重生朱雄英,复活白起灭倭国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重生朱雄英,复活白起灭倭国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