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思考后,仍未明白这些诸王在无重大举动的情况下,还能掀起怎样的滔天巨浪。 “说实话,问题的根源在于陛下您。” 韩成稍作停顿后说道。 在我身上? 我做了什么危害后人的事? 朱元璋愈发困惑。 苦思良久,依然不得其解,不知究竟为何会造成如此大的危害。 韩成没有故弄玄虚,稍作停顿后见朱元璋父子仍未猜到,便直接揭晓了谜底。 “正是你确立的宗室供养制度,此制度使大明皇族成为国家的隐患,不断汲取国力,致使国家日渐衰弱。” 宗室供养制度? 韩成所指竟是宗室供养制度? 朱元璋与朱标听后均感震惊。 他们曾反复思索,遍寻可能,却从未想到此制度会带来如此后果。 “韩成,这恐怕不对吧?宗室供养制度一向良好,何以在你口中成了祸害?这实在难以理解。” 朱元璋疑惑地看向韩成。 “良好?陛下可知供养宗室需耗费多少资财?” 韩成反问道。 “按我的规定,皇子即亲王,每年不过五万石米粮,两千引盐,两万五千贯钱钞,千斤茶叶,冬夏各千匹布……” 朱元璋对这些数字记忆犹新,此刻如数家珍般述说着自己为亲王们设计的待遇。 说完他又说道:“这并不算多,虽数字庞大,但亲王还需养家,加上王府官员及日常开销……” 韩成接口道:“单论一位亲王的确不多,可陛下莫忘,大明并非只有一位亲王。 您共有二十六子! 即便依原史,长子未封,仍有二十五位亲王待封!” 自己竟育有二十六子? 刚出生的老二十二意味着未来还将添四子? 听到韩成之言,朱元璋先是惊讶,旋即欢喜。 不愧是我! 我竟如此杰出! 老朱家果真繁荣昌盛! 我功不可没! 一人独育二十六子! 老朱家因战乱人口锐减,几乎断绝。 仅余我和大哥两脉留存。 大哥那一脉,仅存一子。 如今呢?单是我自己便有了二十六子,也算是替朱家兴旺繁衍了。 将来若归于黄泉,见到父亲时,我都能昂首挺胸地说话。 我的儿子,真是给朱家争了光! “标儿啊,你要好好努力,多为我们朱家添丁进口,让家族昌盛!” 朱元璋转脸对朱标道,语气中满是深意。 据韩成所述,就算加上可怜的大孙子雄英,朱标也只有区区五个儿子,与自己相比,差距实在太大。 此时朱标正思索着二十五位亲王每年的禄米开支,朱元璋却突然说起这样的话,直接把他搞糊涂了。 父皇的想法怎会如此独特? 现在不是在谈宗室的隐患吗? 怎么突然扯到要多生育上去了? “行,行,我明白了父皇。” 朱标点头应允。 朱元璋还想再说些话,催促婚事。 但想到老四犯下的种种荒唐事,以及允熥等人的悲惨下场,朱元璋硬生生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好心情顿时消失无踪。 不仅消失了,还恨不得再狠狠教训老四一顿! “二十五位亲王,不说其他,光禄米一项,一年就要一百二十五万石,宝钞需六十二万五千贯,这花费可不小。” 韩成见朱元璋开始算账,便开口说道。 “听上去确实不少。”朱元璋点头。 “可细细算下来,也并非太多,大明这么大,这点钱还是负担得起的。” 朱元璋仍觉得这只是小事,远不及韩成所说的那样严重。 小事? 韩成笑了。 “陛下莫忘了,亲王也会有儿子。 除了继承王位的那个,剩下的会封为郡王。 郡王的儿子,除了继承王位的,还要封镇国将军…… 而那些从父辈手中继承王位的人,同样会有子孙。 生出的儿子,一个继承王位,其余的封郡王。 更何况,大明的亲王,不可能只有这二十五位。 通常来说,每个登基的皇帝都有其他兄弟。 皇帝的兄弟,也会成为新的亲王。” 随后,新一轮的循环开始了。 依照陛下的宗室制度,除非亲王绝嗣或犯下重罪,否则爵位将世代相传。 这样发展下去,不论别的,仅亲王经过几代繁衍,人数就会相当可观。 而他们的后代数目更是难以估量。 按陛下规定,郡王年禄六千石,镇国将军则为两千石,还不包括其他各种供给。 单看禄米一项,数字就已令人震惊。 况且,目前我们计算的是现有标准。 若像永乐帝那样提升宗室待遇以解决问题,那么得出的数量将更加庞大! 一代、两代、三代问题不大,但若传承长久,这个数字将会非常可怕。 而且,在宗室被限制后,许多人闲来无事便专注于生育。 有人的儿子竟超百人。 逢年过节相聚时,连兄弟姐妹都认不全。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甚至自己都搞不清有几个儿子。 这种繁殖能力,与西汉中山靖王相比毫不逊色! 生育的过程充满乐趣,很多人享受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出生后由朝廷供养。 这种方式不仅能避免亏损,还能借此获取大量财富。 利用此法谋取朝廷财物者,绝非少数。” 朱标一直在计算韩成提到的亲王俸禄问题,他的数学能力尚可。 然而随着韩成的讲述,刚开始还迅速运算的朱标,很快便放弃了努力。 这个数字太过巨大且复杂,让他一时无从下手。 尽管无法具体计算,但他清楚地知道,这一定是个惊人的数字。 韩成说完后,偏殿陷入沉寂。 朱元璋与朱标均未开口。 片刻之后,朱元璋看向韩成问道:“到了大明后期,我朝宗室会有多少人?” 韩成认真回忆了一下说道:“亲王与郡王加起来大概有三百多位。” “由于战乱,许多档案损毁严重,朝廷记录的数目并不完整。不过后来经过推算,大致认为领取俸禄的人数在二十万至百万之间。” “天哪!这么多?!” 朱元璋听后惊讶地喊了出来,旁边的朱标也被这个数字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虽然他早知人数众多,却没想到竟如此庞大! 光是二十万这个最低数字就已经令人难以置信! 若按每年发放俸禄计算,朝廷仅此一项支出便极为沉重,还能顾及其他事务吗? 单是养活这些人,国家就已经不堪重负! 此刻,朱标终于明白了韩成为何称宗室供养制度为大明的隐患。 这确实是一颗毒瘤! 一颗足以拖垮大明的毒瘤! 他说这会使大明国运缩短几十年,果真如此! 不仅是朱标,朱元璋也被这个数字深深震撼。 当然,朱元璋的第一反应和朱标略有不同。 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子孙后代竟如此繁盛! 看来自己真是为老朱家繁衍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知道,韩成所说的还只是领俸禄的那部分人,未领俸禄的只会更多。 照此趋势,到明朝末年,自己的子孙可能突破两百万? 我的天! 自己竟有这样的本事! 从当年只剩自己一人,到现在子孙满天下,老朱家算是真正兴旺起来了! 无论发生什么,老朱家都不会再断绝香火! 然而,在这份喜悦之后,朱元璋才开始担忧起朝廷支撑宗室开销的问题。 过了片刻,朱元璋看着韩成问道:“韩成,你是不是在骗我?咱们老朱家以后真的会有这么多人?我怎么有点不相信呢?” “对了,那小娃娃叫啥名号?” 先前朱元璋一直随着韩成唤他为‘**’,却从未知晓其真名。 韩成答曰:“唤作朱由检。” 朱元璋听后喃喃自语:“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 边说边弯曲手指。 十个指尖蜷曲完毕,便逐一伸展,伸至第二根时停下。 愣神片刻后,又默默收回已伸出的两指,凝视着双拳。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朱由检…… 原来,仅传至‘由’字辈,大明竟已倾颓! 为防子孙繁多难以分辨,朱元璋特为诸子拟定了一套辈分诗。 如此一来,只需闻其名,即知出自哪一支,绝不混淆。 当初制定这二十代序,朱元璋尚觉太少,本打算二十代用完后再轮回一轮。 谁料第四代刚轮到‘由’字辈登基,大明便覆灭了? 恰好十代用尽,后面的十代未曾启用…… 这…… 这也未免太快了些吧? 摇摇头驱散杂念,朱元璋回过神来,望向韩成道:“‘由’字辈已是第十代,加上我们这一代,以及标儿他们的代数,总共才十二代。 十二代的皇室血脉,真能繁衍出如此庞多人丁?” 朱元璋并非不信韩成之言,只是他所言之数太过惊人,超出了朱元璋的理解范畴。 哪怕亲耳所闻,朱元璋仍难全信。 短短十二代,真能发展至此规模? 朱标闻言亦看向韩成。 他知道按韩成所述,老朱家后人确实繁盛。 但十二代便孕育这般人数,也令他难以置信。 “此话千真万确。”韩成肯定道。 但随即意识到仅凭此语难以服众,缺乏说服力。 思索片刻后,他计上心头。 他要给朱元璋父子一点数学上的冲击。 韩成转身走向门外,片刻后返回,一手提着烧残的木炭,另一手则拎着一袋沉甸甸的米。 他将米袋置于地上,打开后露出半袋粮食。随后,他用炭块在地上勾勒出十三个方形区域,每个边长均为半米。喜欢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