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弃炭块并洗净双手后,他走到米袋旁,抓起一小撮米。皇帝与太子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心中满是困惑。 韩成开口说道:“那个年代已有皇储,且已长大成人。” 接着,他将一颗米粒放入第一个方格中,“这象征当今圣上这一代。” 紧接着,他又取出二十六颗米粒放进第二个方格,“代表您二十六位皇子。” 朱家父子已然明了韩成的意图,只是看着剩余的十一格以及前两格稀疏的米粒,无论他们多么难以置信,都无法想象第十三格能容纳二十万颗以上的米粒。 韩成注视着他们继续说道:“若皇太孙有五子,那么假设每位亲王也能生育五子呢?” 朱元璋点头同意,“可以如此计算。” 想到自己膝下竟有二十六个儿子的荣耀,朱元璋认为韩成以五子为基数来推算似乎保守了些。 “二十六人每人五子,共计一百三十人。” 说完,韩成将米粒分组排列,每五粒一组共二十六组填入第三个方格,“您的孙辈同样以此类推,便是六百五十人。” 韩成继续将米粒送入第四个方格。 即便此刻,六百五十粒米依然在格子里显得微不足道。 然而,韩成并未停歇。 之后韩成提议,按每个人五个儿子计算,到了第五代,便是三千二百五十人。这些米的数量一多,数起来就慢了。韩成让朱元璋父子一起蹲下来数米,起初朱元璋并不想做这种看似无趣的事,但韩成的举动让他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意义。三人数完第五格的米后,韩成推算出第六代应是万余人。朱氏父子听后立刻动手数米,却被韩成拦住,说这样数下去何时是个头。二人疑惑为何刚催着数现在又不让,但很快明白韩成说得对,这么多米一粒粒数确实耗时。韩成建议用秤称一斤米看看大概有多少粒,朱标立刻反应过来这是个好主意。不久有人送来秤,朱元璋亲自称了一斤米,发现约有一万六千八百五十三粒。韩成提议以后按一斤米计为一万六千二百五十粒计算,方便推算,朱氏父子同意了。韩成按这个方法放米到格子里,当放到第九格时米已用尽,此时不仅是朱元璋父子,连旁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得呆住了。 第一个方格里仅有一颗毫不起眼的米粒,可到了第八个方格时,已然累积至二十五斤! 那方格已装不下这许多米了。 这才不过传了八代,竟已增长到如此惊人的地步? 在亲眼见到之前,朱元璋与朱标对韩成提到的宗室人数一直抱有疑虑。 但如今,他们完全信服了! 而韩成此刻仍在埋头计算。 “第九个方格应填入一百二十五斤,第十个方格则需六百二十五斤,第十一格为三千一百二十五斤。 第十二个方格,将达到一万五千六百二十五斤。 第十三个方格,将容纳七万八千一百二十五斤。 按每斤一万六千二百五十粒米计算,便是……” 韩成边说边用羽毛笔在纸上列出竖式演算。 这样的数目,他凭心算根本无法得出。 稍作停顿后,他说道:“十二亿六千九百五十三万一千两百二十五粒!” 念出这个数字后,连韩成自己都吃了一惊。 怎么会这么大? 仅仅十三代,就已经达到这般夸张的程度? 原本就显得木讷的朱元璋与朱标,在听韩成解释‘亿’即‘万万’之后,更加目瞪口呆! 竟会如此之多?! 这个数字实在令人震撼! 两人皆被这庞大的数字深深震撼。 尽管韩成所计算的是理想状态下的数字,实际情况中因夭折、不育等种种因素,宗室的实际人数肯定不会这么多。 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韩成所说二十万到百万间领取朝廷俸禄的宗室数量的真实性! 朱标依旧难以置信,认为韩成算得太快。 便凑近去看韩成的计算记录。 却发现韩成写下的字迹歪歪扭扭,十分简略,是一种他不认识的文字。 只好放弃。 “呼——” 朱元璋思索良久后,突然像牙痛般倒吸一口凉气。 竟然是真的! 宗室人数确实可能发展到如此众多! 怪不得! 怪不得韩成称宗室供养制度是毒瘤! 果然如此! 众多宗室如吸血鬼般榨取大明血脉,朝廷已无力负担其他事务。老四提出的策略竟然是个陷阱!宗室供养问题亟待解决,必须解决,非解决不可!谁能料到十三代后宗室繁衍至此?可如何合理处置宗室问题,仍是难题。兜兜转转,朱元璋再度陷入困扰。 --- 朱元璋深陷苦恼。 原本以为老四的计策可行,自己也能采用,却不料其中藏匿如此巨坑!足以让大明不断出血的巨大隐患。想妥善处理藩王制度为何这般困难?难道要亲自废除藩王制度吗?但如此一来,对其他儿子们显然不公。皇位传于长子一脉,若再剥夺他们的王位,实在不妥。即便废除藩王制,仍有许多后续问题需解决。这么多子孙总得安排妥当。朱元璋曾因子女众多而自豪,如今却为这一优势感到困扰。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韩成,你来自未来,见多识广,可否指点一二?”朱元璋思索许久,终于向韩成求助。经历诸多后,他已不再顾忌形象,坦然寻求帮助。 韩成正期待这一刻! 仅靠对外贸易无法拓展疆域,必须扎根才行。要实现这一目标,眼下困扰朱元璋的藩王正是关键工具! “陛下,我倒是有些思路。” 韩成话音刚落,朱元璋与朱标便齐齐望向他。二人正被困扰得焦头烂额,却因韩成提及的一连串数字仍未完全回过神来。 藩王制度的问题始终盘踞在两人的心头,他们渴望寻求解决方案,可自身却无能为力。 “朕的藩王制度并无过错,特别是在建国初期,作用显着。后来之所以产生诸多麻烦,并非制度本身有问题,而是使用方式不当。”韩成整理思绪后说道。 此言一出,朱元璋父子皆是一怔。自设立藩王制度以来,不乏指责其弊端者,尤其是韩成透露的信息,更坐实了这一点。如今韩成却称其没错,实在令人意外。 “如何才算正确运用藩王制度?”朱元璋抢先发问。 韩成答道:“陛下将藩王尽封于国内,随着时间推移,宗室人口激增,难免滋生事端。若把这些藩王分封至境外呢?这样不仅消除了国内压力,还让藩王在外开拓疆土,使大明版图愈发辽阔,更多土地纳入中华文明。” 听罢韩成之言,朱元璋父子先是一惊,继而豁然开朗,如同阴霾被阳光驱散。 对啊!可以把藩王派往国外啊!让他们独立谋生,成就一番事业。这岂不是比留在国内防范他们的动乱强得多吗? 才智出众、野心勃勃的亲王,无需因身份受限而郁郁不得志,进而做出违背常理之事。 大明自身亦能借此摆脱宗室带来的沉重包袱。 不再担忧宗室成为国家难以承受的负担,甚至拖垮整个王朝。 诸王已分封至外地,既减少了相见机会,又各有发展空间,利益纷争并不严重。 如此一来,还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后代因争夺利益或权力而内斗,甚至自相残杀。 妙极!妙极! 实在妙不可言! 藩王外封之策实为良策! 韩成果然非同凡响! 不愧是从未来而来之人! 不愧是我家的好女婿! 寥寥数语,便将困扰我许久、令我束手无策的难题迎刃而解! 此乃上天赐予我的佳婿无疑! 朱元璋内心激动,眼中几乎要闪烁光芒。 整个人都兴奋至极。 再想到韩成时,也不再觉得他面目可憎。 从当初被迫让他与女儿订婚的莽撞小子,变成了如今的如意女婿。 这转变实在太大! 朱标同样目光熠熠,情绪激昂。 韩成所言虽简短,却如开启了一扇通向新天地的大门。 让他们瞬间看到未曾设想过的未来,找到全新的出路。 不用韩成多言,他们自己已想到此举诸多益处。 两人一时沉默不语,心中思绪万千。 韩成静静伫立,耐心等待朱元璋父子“顿悟”。 对此结果,韩成十分满意,并不感到意外。 毕竟他知道,朱元璋一心追求完美制度,定会对藩王制度深感不安。 若一开始就提出藩王外封,朱元璋很可能不会接受。 此刻,对于他自己提出的藩王外放建议,朱元璋已毫无拒绝的理由。让这位开国皇帝确立大明藩王外封为祖制,并在国家层面将其制度化,这对大明与华夏皆是百利而无一害。 这样的制度与大航海及技术革新相结合,必将推动华夏文明迈向新高度。确定之后,无需韩成进一步推动,历史的进程便会自行加速。 寿宁宫偏殿虽简陋至极,却孕育着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许久后,朱元璋父子的情绪才渐渐稳定。 朱标深吸数口气后对韩成说:“你的建议确实不错,但其中有不少难题。”他话未完,朱元璋便抢先说道:“不愿外出?嫌边疆荒凉?由不得他们!我做主!分封时有我的三护卫与支持,条件能有多糟?难道比得上我当年的艰辛?我能从乞丐做到今日,他们有何理由不放手一搏?我的子孙应追求超越先辈,而非坐享其成。我们姓朱,不是猪,绝不会养懒猪!我也绝不容许后代变成猪!”朱元璋语气坚定,不容置疑。喜欢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洪武帝的崩溃瞬间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