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正鑫这话一字一顿,一再暗示自己儿子。 当看到自家儿子眸光一滞,显然是意识到了什么。 此刻褚正鑫表情愈发淡然,冲朱标拱手继续道:“草民罪大恶极,死不足惜。” “先前那些个散布谣言的不义商贾也罪无可赦!” “罪民别无所求,只求陛下处决罪民之后,严惩那些愚弄百姓,祸乱朝廷的不义之商!” “自然!” 见褚正鑫话已说尽,朱标转而看向刑部尚书开济道:“开尚书,褚正鑫当如何惩治?” “回陛下!” “依照我朝律法,褚正鑫勾结安南,罪同叛国,需阖家尽斩。” “然陛下念其子有功,网开一面。虽死罪可免,然活罪难逃。” “臣以为褚家众人当即可发往辽东,以工代罪。” 开济顿了一下,继续道:“再因褚正鑫教唆商贾哄抬粮价,愚弄百姓,是故当斩首示众。” “今日于城中生乱,火烧粮食,当以枭首之刑。” “数罪并罚,凌迟尚不能赎其不赦之罪!” “自缢吧!” 听着开济将褚正鑫所犯重重罪行尽数说出,更是将哪个罪名该如何惩治也说了个清楚。 朱标却也不想此人成为自己当朝期间,第一个被凌迟处死的罪人。 况且这褚正鑫也算协助朝廷办成了三件事,该有的体面,朱标还是愿意给他的。 “褚正鑫,朕准你于东市口自缢,莫辜负朕之恩典。” “多谢陛下!” 褚正鑫郑重叩拜过后,便在侍卫的带领下缓步走出了谨身殿,朝宫外走去。 而看着褚正鑫的背影,褚实豪连声呼喊,却都不见自己父亲回头。 下一秒。 褚实豪忙转向朱标,不过不等他开口求情,却见朱标面色一冷,当即说道:“褚实豪,你父已然伏法。” “即刻起你带领褚家全族,赶至高丽,助周王开采银矿。” “陛....陛下.....” 见朱标随意摆了摆手,蓝玉当即冲殿外宫人示意。 随即几名宫人顺势便将褚实豪给拖了出去。 也是褚家父亲刚离开谨身殿的瞬间,却见朱标表情郑重,看向在场百官沉声说道:“此事耽搁太久,虽查明军粮失途元凶,亦安定民情。” “然此事方才有了首尾,故而朕不打算赏赐谁,也不打算苛责诸卿。” “臣等有罪。” “臣等有罪~” “此事虽告一段落,然此事牵扯出来的诸事也需诸卿谨慎处之!” “户部!” 闻言,户部李俨忙拱手出班。 “今各地大丰,粮价暴跌,寻常农户必轻弄贱弄。” “若有农户想改农籍为商贾之籍,户部及地方官员不可阻扰,只可劝说!” “陛下,老臣有奏。”听到朱标这话的瞬间,李善长也不等李俨领命,忙出声道:“倘若陛下放开户籍之制,农户见谷物低贱必多投他籍。” “若如此情形,朝廷不加以约束,想来我朝在册农户必越来越少。” “农户愈少,耕者愈少,纵有天赐高产谷物也难维系。” “用不了多久,我朝仍将面临百姓缺粮之困境!” 李善长也知道朱标这几日没有亲自处置褚家,约束粮价,其必然是在筹备更重要的事。 他李善长也不愿拖朱标的后腿。 只是自古以来,无论圣君明君亦或是暴君昏君,所有皇帝都知道劝民务农。 毕竟民以食为天,倘若各地缺粮,百姓无以果腹。 紧跟着便是民怨沸腾,随后各地便会出现民乱。 粮食!素来都是王朝之基。 朱标开放户籍更改之策,属实不算什么好事。 而听到李善长说完,朱标从桌上堆积如山的奏疏中取出一封,伸手递给了李善长。 “太上皇还是吴王之时,韩国公便掌控后勤。” “大明建国之后,更是出任宰相,总领六部。” “想必韩国公对先前几年税粮必是了如指掌。” “是!” 李善长忙抬眸看向朱标。 见他如此,朱标示意他无需紧张,可一面看着手中奏疏,一面回话。 见状,李善长紧跟着道:“洪武二年至洪武七年间,我朝税粮乃两千七百万石。” “以我朝十税其一的税制,我朝总粮产应为两万七千万石。” “而洪武八年至洪武十年这三年中,我朝税务超三千万石,全国总产应在三万万石左右。” “饶是如此。”李善长忙抬头看向朱标,“饶是全国总产量高达三万万石,可仍有地方百姓食不果腹。” “若遇灾情,各地也多出现流民。” 朱标闻言示意他继续看手中奏疏。 “如韩国公所言,太上皇治国有方,自我朝建国以来,全国粮产也高出元末之时数倍有余。” “若无灾情,各地百姓也能勉强过活,有个温饱。” “而如今粮产激增,一年之粮供给全境百姓不算,仍旧还有结余。” 朱标说完冲李善长问道:“韩国公可算出今年我朝税粮多少?”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 此时正在将各地税粮加在一起的李善长不由有些慌张。 倒不是他算不出今年朝廷税粮总数,只是他总感觉自己有算错之处。 “烦请詹尚书同老臣一同计算。” 过了许久。 待李善长、詹同二人又将奏疏上呈报的税粮来回计算好几遍后。 二人相互对视片刻,这才确定了答案。 “回陛下,今年我朝税粮已逾三万万石。” “不错!”朱标语气郑重,音量也抬高了几分道:“今年税粮乃是三万五千万石。” “也就是说,今年我朝全境总共收上了三十五万石的粮食。” “其中有近三十万石粮在百姓手中,是往年的近十倍。” “诸卿以为,这些粮食可够百姓温饱?” 听到朱标这话,李善长依旧有些不敢相信的看了眼手中奏疏。 当看到每省税粮数目上,都有各地主官的官印后,李善长也不得不承认朱标所言的确有理。 “因此!” 见李善长不再开口,众人脸上疑虑也渐渐消散。 朱标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因此我朝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并非是百姓不能温饱,不能果腹。” “谷贱伤农,我朝接下来要面临的问题,乃是百姓得到温饱之后却发现仅靠耕种不能富足。” 用后世的话来说,大明即将面临着百姓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待到百姓不必再为温饱发愁之后,自然要寻求更高的物质追求,甚至也要开始寻求文化追求。 也正因如此。 朱标才会鼓励百姓弃农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毕竟大明的经济需要百花齐放,更需要欣欣向荣。 朝廷颁布严令,不准农户改籍这自然也不现实。与其百姓偷偷从事其他生产,待到朝廷发现之后严刑惩处。朱标倒是更愿意从一开始便放开政策。 当然! 农耕的基本线还是要守住的。 “李俨!” 朱标语气郑重,仔细说道:“凡打算更改户籍,转出农户的百姓,需将其名下土地卖出。” “若同村之人愿购,则售予同村之人。” “若无同村之人购买,则售予邻村。” “倘若无人购买,朝廷评定土地优劣,勘测面积大小后,以市价收购。” “是。”闻言至此,李俨心中的担忧顺势消散。 在场官员也都听得明白。 朱标这是防止耕田荒芜,担心无人耕种,再过个几年大明仍旧为粮食发愁。 自然,朱标考虑的确周详,而且所令之法也都是将百姓置于首位。 只不过! 李俨顿了一下,随即面露尴尬,小声禀报道:“陛下,国库存银怕是不足。” 生怕朱标出声训斥,李俨赶忙补充道:“如今国库还有存银二百七十万两,各省税银抵达国库也需月余,最后存银当不会超过七百万两。” “臣久在户部,深知农户之艰。见今年粮价低贱,想来有不少百姓要售出耕地,改投他籍。” “七百万两不算少啊!”角落里的常茂低声轻叹。 可他刚一说完,随之而来的便是李俨那格外吝啬,近乎是要吃人一般的目光。 “郑国公做惯了甩手掌柜,自然不知柴米油贵。” “七百万两银看似不少,可分担下来却无多少可用。” “修建太上皇皇陵绝无再拖的道理,否则士林学子必将非议陛下有失孝道。仅此一项每年便要花费一百万两。” “再者,百万将士征讨在外,每月粮饷开支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纵然今年年关之前能够得胜还朝,可犒赏三军以及平日练兵所需银两,三百万也是不够。” “更不必说官员俸禄、三节五令的赏赐,还有每年都有的太上皇、太后、陛下、皇后娘娘以及太孙的生辰......” 听着李俨巴拉巴拉,将需要用钱的地方一一说出。 朱标听得只觉脑瓜子疼。 “最后!” 李俨饶有深意的看了眼朱标,语气略带玩味般浅浅说道:“最后还需留有存银,以备不时之需。” 此言一出。 朱标表情瞬间尴尬了起来。 李俨这分明是在控诉自己想一出是一出的花钱。 不过朱标也当真是冤枉。 自己虽时常动用国库,可到底并不是为了一己之私。 自己一没有数下江南,采撷美色,以景愉己。二没有奢靡浪费,修建园林,靡费国库。 怎的此时李俨看向自己的眼神就跟看仇人一般,就好像自己真成了后世那个野猪皮皇帝一样,想一出是一出的把国库银子大把大把的撒出去。 “诶~” 无奈之下,朱标下意识叹了口气。 李俨如此吝啬,自己还真没法训斥他。 而且非但不能训斥,自己反而还要好好嘉奖一番。 毕竟户部主管国库开支,主管户部的官员也必然要像铁公鸡一般,开支有度。 同样!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看到朱标不只一次在李俨跟前吃瘪,而且还是因为同样的问题。 李善长等人见状,心中也不免一阵偷笑。 好在朱标宽仁,如若换成老朱的话。李俨不愿拨款,那便换个人当这户部尚书。 “李卿不必如此诉苦!” 朱标很是苦恼的抚了下额头,转而出声道:“你只管说能拿出多少银子,用于收购百姓手中田地。” “具体细则,微臣需与户部同僚仔细商议盘算后,方可.....” “你且说个大概!” 听到朱标有些不耐烦的出声说道。 李俨顿了一下,随即微微抬眸看向朱标,小心翼翼道:“七十万.....” “才七十万?” 一时间,不止朱标难以置信。 就连旁边的李善长、詹同等人也觉李俨做的着实有些过分。 今年国库存银必然会超过七百万两,然而李俨这家伙竟只拿出十分之一来糊弄朱标。 这着实有几分将朱标当成叫花子打发的意思。 “臣知罪!” 听到朱标惊叹出声,李俨当即跪地,郑重请罪。 “臣才智粗鄙,难担大任,还请陛下.....” “罢了罢了!”不等李俨说完,朱标凝眉不耐烦道:“朕不管你要银子便是,别动不动就说什么撂挑子的话。” 对于李俨,朱标也当真是没了办法。 毕竟不只自己,即便老朱临朝之时,这家伙也都是一如既往的小气。 “皇家内帑还有六十余万,拨出六十万给地方衙门,让其用于收购改籍农户的田地。” “陛下不可啊!” 听到朱标竟然要动用皇家内帑,蓝玉忙出声劝阻道:“历朝历代,没有任何一家王朝比我朝皇家过的更加清俭。” “而且内帑仅有六十余万,恐怕没有哪个君王比陛下更加拮据。” “今日陛下要将近乎全数内帑存银拿出,用于国用。” “微臣斗胆,敢请陛下三思!” 看着蓝玉郑重其事,忙声劝阻的模样。 李善长沉吟数秒,也跟着说道:“陛下,梁国公所言极是。” “皇宫用度纵有靡费,可也关乎天家颜面。” “皇室之用,断不能省。” 李善长随即专项李俨道:“周王正于高丽开采银矿,今年汇入国库银两必超过一千万两。” “李尚书不妨先拿出三百万两银子,用于地方收购弃耕改籍百姓的田地!” “韩国公所言不可!”喜欢大明朱标:朱元璋头号黑粉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朱标:朱元璋头号黑粉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