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笼罩着青山村的田野,李青站在合作社办公楼顶层的观景台上,手里捧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绿茶。 远处,一排排智能温室在晨光中闪烁着金属光泽,自动喷灌系统正在给新播种的试验田浇水,水雾在朝阳下形成一道道微型彩虹。 今天是梨生带着双胞胎回国的日子。李青看了眼手表,距离飞机降落还有六个小时。 她下意识摸了摸口袋里的两个银质长命锁——那是她和王轱辘特意找镇上老银匠打的,一个刻着"青山",一个刻着"思远"。 "李社长,早会要开始了。"助理小张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会议室里已经坐满了人。春季正是农忙时节,合作社的各个部门都需要协调运作。李青翻开面前的平板电脑,调出今日的工作清单。 "先说一下今天的重点。"她的声音清晰有力,"第一,菌生负责的新品种杂交试验今天进入关键期;第二,三个试点村的智能系统升级必须在本周完成;第三......" 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王轱辘摇着电动轮椅进来,腿上放着一个精致的木盒。 他冲李青点点头,安静地停在角落。自从左腿关节炎加重后,他主动退出了日常管理,只担任技术顾问的角色。 "第三,"李青继续道,"国际农业考察团今天下午到访,各部门做好接待准备。" 散会后,王轱辘摇到李青身边,打开那个木盒:"给孙子的礼物做好了。" 盒子里是两个精巧的温室模型,只有巴掌大小,却五脏俱全。透过微型玻璃顶,能看到里面的传感器、灌溉系统甚至还有几株肉眼几乎看不清的"作物"。 "你爸帮忙设计的电路,菌生做的编程。"王轱辘小心翼翼地拿起一个,"按下这个按钮......" 模型内部突然亮起柔和的灯光,微型喷头开始旋转,人造阳光系统缓缓启动。更神奇的是,一个小小的显示屏上跳动着实时数据:温度23.5℃,湿度60%,光照强度2000lux...... "这......"李青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王轱辘得意地笑了:"等他们长大了,就用这个学农业知识。" 窗外传来孩子们的喧闹声,国际学校的校车正停在合作社门口。不同肤色的孩子们蹦蹦跳跳地下车,在老师带领下走向试验田。自从青山村成为国际农业示范基地后,这里就成了各地学生实践的热门地点。 "时间过得真快。"王轱辘望着那些孩子,"当年梨生也这么大时,咱们还在为第一笔贷款发愁。" 李青点点头,目光落在墙上的合作社发展历程图上。从最初的五个塑料大棚到现在横跨三个国家的农业集团,他们走了整整二十二年。 中午时分,李青开车载着王轱辘前往省城机场。副驾驶上的王轱辘难得地穿上了西装,灰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膝盖上放着那盒精心准备的礼物。 "紧张吗?"李青瞥了他一眼。 王轱辘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木盒:"上次抱孩子还是梨生小时候,都不知道该怎么......" 他的话被手机铃声打断。是梨叶的视频电话,画面里的少女穿着白大褂,背景是省农科院的实验室。 "爸妈!我刚接到消息,我们的水培系统获得了国际专利!"梨叶兴奋地挥舞着一份文件,"已经有十几个国家发来合作意向!" 李青把车停在路边,和王轱辘一起仔细听女儿讲解这项技术的突破之处。阳光透过车窗洒在两人身上,勾勒出他们眼角的皱纹和鬓边的白发。 挂断电话后,王轱辘突然说:"记得梨叶刚出生时,七......"他顿了顿,改口道,"老张叔说这丫头眼神灵,将来准有出息。" 李青微笑着重新发动车子。时间能带走很多人和事,但有些记忆就像青山村的土地一样,永远肥沃,永远孕育着新的希望。 机场接机口人头攒动。李青踮起脚尖张望,突然感觉王轱辘拽了拽她的袖子。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梨生推着行李车出现在通道尽头,Emily跟在旁边,怀里抱着两个襁褓。 "爸!妈!"梨生快步走来,晒黑的脸庞上满是笑容,"看看您孙子!" Emily轻轻掀开襁褓的一角,两张红扑扑的小脸露了出来。王青山睡得正香,小拳头攥得紧紧的;王思远则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世界。 王轱辘的手微微发抖,想抱又不敢伸手。最后是李青接过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得像捧着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回家吧。"她轻声说,生怕惊醒了怀中的小生命。 回村的路上,梨生兴奋地讲着澳洲牧场的近况。智能灌溉系统运行良好,第一批嫁接苗已经开花结果,当地农业部门甚至邀请他们扩大合作。 "对了,"梨生从包里拿出一个信封,"这是Emily父母给您的礼物。" 李青打开信封,里面是两张去新西兰的机票和一家高级疗养院的预订凭证。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听说爸的腿不好,特意安排的。"梨生解释道,"那里有最好的温泉理疗。" 王轱辘刚要推辞,李青已经点头应下:"替我们谢谢他们。"她看了眼丈夫,"你是该好好休养一阵子了。" 车子驶入青山村时,夕阳正把合作社的玻璃建筑群染成金色。村委会前的电子屏上滚动着"欢迎王青山、王思远回家"的字样,下面还配着两个可爱的婴儿动画。 让李青意外的是,合作社广场上聚集了不少村民。看到他们的车,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菌生带头跑过来,手里拿着两个花环。 "欢迎小师弟!"他笑嘻嘻地把花环挂在婴儿车上,"咱们合作社后继有人了。" 原来村民们自发组织了欢迎仪式。老人们争相来看新生儿,孩子们表演了排练已久的节目,连国际学校的老师都带着学生来送上了手工制作的贺卡。 "李社长,"老张婶挤到前面,塞给两个孩子一人一个小红包,"这是咱们村的老规矩,新生儿要收'扎根钱'。" 夜幕降临,欢迎的人群渐渐散去。李青和王轱辘带着孩子们回到重新布置过的婴儿房。墙上挂着青山村和澳洲牧场的照片,小床上方是李建国做的星空投影仪,能模拟南北半球的星辰。 王轱辘轻轻摇晃着怀中的王思远,哼着走调的摇篮曲。李青则检查着王青山的尿布,动作生疏却温柔。两个小家伙似乎很适应新环境,不哭不闹,只是用好奇的眼睛打量着一切。 "你看,"李青突然小声说,"青山的眼睛像你,思远的嘴巴像梨生小时候。" 王轱辘凑过来看,胡茬不小心蹭到了孩子的脸。王思远皱了皱小鼻子,突然打了个喷嚏,逗得两人忍俊不禁。 楼下传来碗碟碰撞的声音,梨生和Emily正在准备晚餐。窗外,合作社的灯光依然明亮,值夜班的技术员们守护着这片土地的丰收希望。 李青走到窗前,望着夜色中的青山村。二十多年前她来到这里时,从未想过会有今天——儿女成才,孙辈绕膝,合作社名扬海外。这片土地给予她的,远比她付出的要多得多。 王轱辘摇着轮椅来到她身边,手里拿着那对新西兰的机票:"真要去啊?" "去吧。"李青接过机票,"你这腿该好好治治了。再说......"她看了眼熟睡的孙子们,"等他们长大了,你还得教他们种地呢。" 月光洒在两人身上,勾勒出他们不再年轻的轮廓。但在某个瞬间,李青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在暴雨中为她扛来抽水机的青年,那个用一条伤腿走遍青山村每寸土地的硬汉。 时间带走了青春,却留下了更珍贵的东西——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这些充满希望的下一代,还有他们之间那份历经岁月淬炼的情感。 楼下,梨生喊他们吃饭的声音传来。李青最后看了一眼窗外的夜色,推着王轱辘的轮椅向门口走去。新的一天即将到来,新的故事正在书写,而青山村的传奇,还将继续传承下去。喜欢轱辘杆子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轱辘杆子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