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老九真乃高人!”朱标恍然大悟,眼中闪过赞赏之光。 “哦?你发现了何玄机?”朱元璋好奇地问道。 “保费虽低,赔付却高,看似不划算,实则赔付几率极低!”朱标一语中的。 保险盈利与否,关键在赔付几率。 “你是说老九会反悔,不予赔付?”朱元璋误解其意,以为赔付几率低即老九可能不会赔偿。 “非也!”朱标连忙解释,“此乃人身意外保险,仅在意外、伤残或死亡时赔付。 换言之,多数人一生无此意外,买此保险,只为心安。” “那这部分人的钱,岂不白花了?” “似乎有理!”朱元璋闻言,眼前一亮。 他信老九不会做亏本生意,但对其中道理不甚了了。 经朱标一番解释,他顿时豁然开朗。 “故儿臣言,老九这招着实高明!” “老九怎会想出如此精妙的主意?” 朱标又一次惊叹。 “咱们是否也能仿效老九,开设个投保行?” 朱元璋突发奇想,若真如朱标所说,这保险定能大赚! 连朱元璋都不禁心动。 “父皇,这主意是老九想的,若要效仿,是否应先与老九商议?” 朱标苦笑提醒。 “倒也是,咱们做父母的,怎能抢儿子的生意!” “那便先看看老九如何施展吧!” 朱元璋老脸微红,故作镇定地点头。 “另外,锦衣卫奏报还提及发芽土豆不可食用。” “没想到发芽的土豆竟有毒!” 朱标翻阅奏折,发现此信息,一脸愕然。 “此事需广为宣传。 说到土豆,田里的土豆也可收获了,今日无事,陪朕去收土豆!” 朱元璋大笑,土豆丰收令他心情愉悦。 老九说土豆亩产至少三千斤,西北甚至近五千斤! 起初他不信,但锦衣卫自汉中传来的消息似乎证实了此事。 他今日欲亲眼见证土豆的高产。 “父皇有此雅兴,儿臣自当陪同。” 朱标欣然答应。 “王琛,去传大本堂的学生和户部官员,让他们今日亲手挖土豆!” 朱元璋走出御书房,对王琛吩咐。 土豆丰收后,自当推广种植。 这批土豆,除自用外,其余皆作种子。 户部需安排明年春耕时全部种下! 朱元璋曾在某地播种了一亩地,使用了四百斤土豆作为种子。 据传,汉中府的消息称,这些种子至少能产出十倍于自身的土豆。 因此,原本在大本堂学习的皇子皇孙们被朱元璋突然召至该地。 户部的一众官员也围绕在朱元璋身旁,疑惑地盯着这片土豆田。 朱元璋声称,这一亩地的土豆产量至少可达三四千斤,这在他们听来简直难以置信。 “别愣着了,都不信我的话是吧?那就动手挖,太阳落山前,把土豆全挖出来!” 朱元璋预料到户部官员的怀疑,立刻下了命令。 官员和皇子皇孙们顿时愕然,原来朱元璋叫他们来是为了干农活。 但人多力量大,一亩地应该很快就能挖完。 然而,众人很快发现,他们想错了。 仅仅脚边的一小块地方,就挖出了十几斤土豆。 土豆的产量密集得令人咋舌。 所有人顿时意识到,如果整亩地都是如此密集的产量,三四千斤绝非虚言。 更令他们惊讶的是,三四千斤土豆要在日落前全部挖完,这工作量巨大! 好在朱元璋并未打算真的让他们劳累过度,他让王琛安排了一批太监前来,负责称重并运走挖出的土豆。 不久,三分之一的田地已挖完,初步统计的土豆重量已超过一千多斤。 朱元璋与朱标相视一笑,眼中满是震撼与惊喜。 这产量果然惊人,至少是水稻和小麦亩产的六七倍! 土豆约三四月即可成熟一季,一年至少两熟。 一亩地产量,几近万斤! 此等高产作物,令朱元璋与朱标大为震惊,户部官员亦同感震撼。 昔日听闻朱元璋言及土豆亩产量三四千斤,官员们虽未反驳,内心却存疑。 而今事实确凿,他们心中的惊愕难以言表。 朱元璋望着众官员,笑问:“众卿家,土豆产量已亲眼目睹,朕欲将九成土豆交予你们,明春尽数播种,意下如何?” 官员们纷纷回应:“陛下英明!” “土豆高产,实乃百姓与大明之福!” 他们已品尝过土豆,西北亦有售至应天府,但寻常百姓难得一见,因数量有限。 官员们多已尝鲜,深知土豆做法多样,煎炒烹炸皆可,甚至凉拌亦美味。 更重要的是,土豆耐饥,可作主食。 若大面积种植,大明何愁缺粮? “此功归老九,土豆乃其在汉中首种。” “既知土豆重要,务必尽心竭力种植,不得懈怠!” 朱元璋先赞朱松,后对官员严词警告。 官员们连连应承,岂敢在土豆种植上敷衍了事?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久,一亩土豆尽挖,总产量四千三百斤。 这数字让官员们再度震惊! 皇子皇孙们却无动于衷,毕竟他们是自幼娇养的贵族,怎会明白一亩地产出四千斤粮食的意义? “你们这群小子,平时哪知百姓种田的艰辛!” “今天就让你们亲身体验一下!” “从明年起,每位皇子皇孙每年都得参与农活,春耕秋收,一个都不能少!” 朱元璋望着他们满不在乎的神情,怒气冲冲。 结果显而易见,皇子皇孙们一听每年要下地劳作,脸色骤变,如同遭遇大难。 但谁敢违抗或质疑朱元璋的命令? “父皇,您也别跟他们较劲,他们从小到大哪吃过苦?”朱标在一旁苦笑劝解。 “正因从小没吃过苦,才更要让他们尝尝!” “若非你身子骨不行,你以为你能逃得掉?” 朱元璋这回连朱标的情面也不顾了。 朱标闻言,也只能苦笑。 若非自己身体有恙,今天恐怕也难逃下地的命运吧? 汉中府,秋收已近尾声,大丰收让百姓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汉中城外,青阳观,这座南宋遗留下来的道观在当地小有名气,规模不大,师徒加起来不过十余人。 一辆豪华马车停在道观门口,朱松与耿青下车。 朱松此行目的是与道长商议,组建一支赶尸队。 近来商队频遭抢劫,百姓在山间劳作或采药时也常遇险丧命,尸首的处理成了大问题,特别是运输与保存方面。 朱松突发奇想,决定组建一支由道士构成的赶尸队伍,并亲自传授赶尸术法给他们,以期为道观增加香火收入。 他还计划在各地建立赶尸客栈,为赶尸队伍提供中途休息之所。 不久,朱松会见了青阳观的长老。 长老听完朱松的计划后,眼中闪过心动之色。 道观的香火钱微薄,生活拮据,赶尸虽听起来不祥,但对道门而言是积阴德之举,且能赚取额外香火钱,何乐而不为? 长老略作思考,便点头答应。 这已是朱松接触的第二家愿意接此任务的道观。 道士们平时也常为村民操办白事,赶尸术将提升他们的专业性和收入。 然而,青阳观人手有限,除留守人员外,最多只能分出三组赶尸。 赶尸需两人配合,朱松对此表示理解。 “那就这么定了!”朱松站起,望着略显破败的道观,慷慨表示将拨款修缮,“本王会让王府支持你们。” 老道士闻言,感激不尽。 离开青阳观后,朱松又命耿青前往下一道观。 耿青忍不住提议:“殿下,此事何不交由他人办理,何必亲自奔波?” “那绝对不行,此事唯有本王亲自出面方能谈妥!” 朱松摇头,断然拒绝。 众多道观中的道士,修为多浅薄,稍有能耐者也不过做做道场、看看风水罢了。 若让他们执行赶尸任务,只要掌握赶尸之法,操作并无大碍。 但关键在于,耿青并不会这赶尸术,派他与道士们谈判,无异于徒劳。 “日后这些道士定有用武之地,尤其是战事一起,阵亡将士需他们远途运送归来。” “再说,让你传授他们赶尸法术,你可懂得?” 朱松缓缓言道。 这番话若被朱元璋听见,定会称赞内行。 因国运系统推演中,朱元璋亲眼目睹濮阳之战时,朱松正是让道士们用赶尸之法将阵亡将士送回汉中府的。 “这个……在下确实不会。” 耿青闻言,苦笑摇头。 虽随朱松多年,对道法略有涉猎,但术业有专攻,赶尸术对他来说确实勉为其难。 “那便罢了,别浪费时间,继续前往下一家,云顺观!” 朱松一笑,随即吩咐。 主仆二人继续向云顺观进发。 ---分割线--- 有道是,宁惹乡霸,不惹道士。 接连数日,朱松奔波于各道观间,至第五日方返汉中府。 幸得奔波十数家小道观,终组起一支两百余人的赶尸队伍。 若两人一组,意味着各地可同时行动百组赶尸队。 “松儿,此后不可再随意出行。” 见朱松归来,周贵妃神色凝重地叮嘱。 “何事,母妃?” 朱松闻言一愣。 “你是否忘了时辰?徐家迎亲队伍即将自应天府启程?” “闻其将循水路,经长江至开县,再赴汉中府。” “你需时刻留意汉王妃的消息,以便安排迎亲之人。 况且你大婚在即,总得有所筹备吧?婚服可曾试穿?” 周贵妃疲惫地对朱松问道。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